(二)群众性和稳定性
节日习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是各民族全民参与的活动,是多年来来逐渐被人们接受、认可,逐渐形成的民俗活动,它凝聚着本民族共同的心理趋向、审美观念的民俗活动,因此具有全民性。参与人数多,气氛热闹,场景感人。例如汉族的清明节,所有汉族都要进行扫墓敬祖活动,而藏族过新年之际,所有藏族人都要去朝圣,节日是由各族民众多年来传承下来的民俗文化,无论从节日
的形式还是内容,都可以探寻到历史的足迹。例如吉林省城乡有贴“挂签”的习俗,挂签用各种彩纸剪成,上有图案花纹,图案多为吉祥物,如鱼、鸡等,文字多为祝福庆贺之词,如“吉祥如意”等,如果家中有丧葬之事,则贴蓝对联及蓝挂签。珲春地方满族人家老人故去,则有贴白色挂签者。挂签色彩鲜艳,情绪热烈,可增加节日气氛,新中国成立后,这种习俗一直传承下来。
因此,这种传承性使节日习俗具有很大的稳定性。即便如此,节日习俗的稳定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节日民俗也有一定的变异性,伴随着人们的社会活动、生产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各族间的融合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节日民俗是传统与创新、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三)休闲性和娱乐性
这是节日民俗文化的本质特征,一方面,使民众收获到精神上的轻松愉快;另一方面,由于节日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如过春节时,人们都是高高兴兴的走亲访友,随心所欲的放花炮、串亲戚、玩游戏,观看舞龙灯、耍狮子等。节日是民众的一种松弛之道,是人们休养生息、调剂精神和物质生活的时节。即使平时再苦再累,节日却是悠闲轻松、舒适惬意的。节日中举行大型的节庆活动,使许多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下来,经久不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