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余温未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新出而立,在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擘画成型。在这个周期里,国家对交通强国战略的重视程度正在持续加深。《纲要》明确指出,推进城市群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加快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建设,构建高速公路环线系统,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提高交通通达深度,推动区域性铁路建设,加快沿边抵边公路建设,继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构建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优化枢纽场站布局、促进集约综合开发,完善集疏运系统,发展旅客联程运输和货物多式联运,推广全程“一站式”、“一单制”服务。近期,各地纷纷公布“十四五”交通建设计划。
阳江:
乘坐江(门)湛(江)铁路来到广东省阳江市,只见条条道路纵横交错,境内多条高速公路连通成网,海陵岛大桥和阳江港大桥形成一港两桥“双龙出海”架构,阳江港码头林立,建设现场吊臂挥舞……
位于广东西部的阳江市,是粤西通往珠三角的必经之地。作为交通便利的沿海城市,阳江交通正酝酿一批重点项目,谋划构建“东进、西联、成网、立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支撑构建新发展格局。
据年阳江市交通运输工作会议部署,全市初步谋划建设涉及铁、公、水、空、邮及综合交通枢纽等项目共66个,总投资约亿元,“十四五”期计划完成投资亿元。
高铁从无到有
“十三五”期,阳江交通运输行业积极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交通布局,高位求进、攻坚克难。5年间,阳江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亿元,为“十二五”期总投资的4倍。
5年来,阳江高铁从无到有,实现零的突破,铁路总里程达.3公里;公路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五横三纵两支”高速公路网加快形成,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实现新突破,“四好农村路”建设有序推进;阳江港码头泊位加快建设,港口年吞吐量突破万吨;在既有通用机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运输机场。
年,阳江建设重点交通项目51个,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9亿元,创历史新高;新改建农村公路超公里,农村客运惠及个建制村;10万吨级阳江港进港航道改造工程、阳江港大桥、阳江港疏港公路等项目加快建设,港口集疏运体系进一步完善。
综合交通融入“双区”
“十四五”期,阳江将突出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理念,主动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城市群“双区”,构建“东进、西联、成网、立体”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进一步提升阳江交通特色,推动阳江交通实现跨越式发展。
到年,阳江将力争实现市区陆路1小时左右可达广州、深圳等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及粤西城市,陆路3小时左右可达北部湾核心城市;实现阳江市区30分钟可达各县(市、区)行*中心,各县(市、区)行*中心60分钟可达县域所有乡镇。
今年,阳江计划推进51个重点项目建设。重点谋划深珠江阳高铁(赣深高铁西延)和沿海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网,加快打造“亿吨大港”,推动阳江机场规划建设;推进广湛高铁阳江段、沈海高速公路阳茂段改扩建工程、阳江港在建14个码头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建设;抓好交通运输服务品质提升,推进全市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滨海汽车客运站建设、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考试改革。
河南
河南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推动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
4月13日,《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在河南省人民*府网站发布。
《纲要》第36章“构建便捷畅通的综合交通体系”提出:完善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加快构建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全面提升综合运输网络效应、运营效率和服务品质。
一、打造多向连通的骨干运输通道
提升京港澳、陆桥、济郑渝、太郑合等“米”字形通道,拓展完善二广、大广、晋豫鲁、沪陕等“井”字形通道,布局新增北沿*和宁洛通道,形成多向立体、内联外通的“米+井+人”综合运输通道。推动米字形高铁向多中心网络化发展。完善普速铁路网,加强通江达海水运通道建设。织密高速公路网络,建成高速公路“双千工程”,实施高速公路“工程”,推进“两圈三山六通道”高速公路建设,通车里程突破1万公里。
二、建设立体互联的内畅网络
推进多层次轨道交通建设,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都市圈。加快城际和绕城快速路建设,推动毗邻城市间直连直通。完善高品质公路网,畅通普通干线公路国道主干线和瓶颈路,畅连高速公路出入口、主要景区等重要节点。建设沿*高速公路和南北岸沿*快速通道,科学加密跨*河桥。加快大型工矿企业、物流园区和主要港口铁路专用线建设,打通铁路货运“最后一公里”。加强邮*设施建设,实施快递“进厂进村出海”工程,提升城乡寄送普惠共享水平。
三、构筑多层级的综合交通枢纽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提升郑州国际性和洛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能级,支持南阳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统筹推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和国际邮*快递枢纽建设,完善郑州铁路枢纽“四主多辅”客站布局。加快洛阳综合枢纽场站建设,推动向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迈进。推动干线、支线、通用机场协同发展,改扩建既有机场,形成“一枢多支”的现代化机场群。
四、全面提升交通服务效能
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际快速通勤系统,探索“一票制”客运服务,促进不同运输方式运力、班次和信息对接,鼓励开展空铁、公铁、公空等联程运输,推动安检流程优化和跨方式互认。推广出行即服务模式,有序推进共享出行、运游融合、定制客运等新业态公众出行服务。推广货运“一单制”服务,实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推进标准规则衔接、信息互联共享。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广无感支付、无感安检等服务。
其中铁路重点建设和规划项目包括:
建成郑济、菏兰和雄商高铁,争取建成呼南高铁焦作经济源洛阳至平顶山段、平顶山经漯河至周口高铁、京港台高铁阜阳至*冈段;
建成新乡至焦作铁路、郑开城际延长线、郑许市域铁路,推进郑州都市圈轨道交通、郑州至洛阳、焦作至济源、三门峡至运城等项目;
实施三门峡至洋口港铁路、焦柳和洛宜铁路改线、陇海铁路三门峡段取直改线等项目;
力争开工南阳经信阳至合肥、南阳经驻马店至阜阳高铁;
规划研究驻马店经周口至商丘、银川经洛阳郑州至上海、濮阳经开封至潢川、太原经安阳濮阳至徐州、新乡至菏泽等项目;
规划研究洛阳至十堰、月山至随州等项目。
郑州
日前,河南省中原城市群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详细梳理了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发展现状,明确了郑州都市圈交通一体化的范围、目标,同时列出打造国际交通门户枢纽、全面提升对外辐射能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动区域路网一体高效互联、打造*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交通先行区、强化运输服务同城化、发展绿色智慧安全交通等七项重点任务。
为缩短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等五座城市的时空距离,未来,郑州都市圈要打造真正的“一小时通勤圈”。
范围扩至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市市域
郑州都市圈是以郑州市为核心,包括郑州市域和开封、新乡、焦作、许昌4市中心城区以及巩义市、尉氏县、新乡县、原阳县、武陟县、长葛市、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土总面积约1.5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6%;集聚了全省近20%的人口和超过30%的经济总量,是中原城市群中经济实力最强、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本次《规划》规划范围扩展至郑州、开封、新乡、焦作、许昌5市市域。
基本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
到年,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初步形成。
——以郑州为中心的枢纽体系进一步完善。
——交通网络通达性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与次中心城市之间建成2条以上轨道交通、5条以上高快路组成的复合型交通走廊。
——一体化运输服务效率显著提升。适应同城化通勤服务的运输体系初步建立,基本实现都市圈1小时通勤、中原城市群2小时通达。
——交通运行智能绿色更加突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五市中心城区绿色出行分担率达到70%。绿色交通走廊初步建立。
到年,都市圈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形成基础设施一体化、运输服务同城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到本世纪中叶,基础设施、运输服务、治理能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成更高质量的都市圈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
适时启动郑州第二机场规划选址重点推进7条地铁
《发展规划》提到:
提升郑州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适时启动郑州第二机场规划选址,打造“双机场”发展格局。争取年郑州机场客货运通航城市分别达到个和80个,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1亿人次、万吨。
巩固提升郑州铁路枢纽地位。推动实施《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完善“四主多辅”客运系统布局和“1+2+N”货运系统布局,加快实施郑州南站、小李庄站等枢纽工程,以及圃田、薛店等铁路物流基地。
打造开放直连重要城市群的综合运输通道。全面建成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规划研究郑州经洛阳至银川、郑州经亳州至南京、郑州至青岛高速铁路,形成直连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综合运输通道,打造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向联通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强化与洛阳都市圈交通联动。统筹推进郑洛、焦济洛城际铁路以及郑州至洛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协同推动G南移等普通国省道升级改造。推动郑州、洛阳机场航空资源共享,优化完善洛阳机场基础设施、航线网络,促进郑州、洛阳都市圈协调联动,夯实两大增长极协同发展交通保障,打造引领全省发展的“双引擎”。
加快构建多层次多模式的轨道交通体系。结合米字形高速铁路网,融合城市地铁网和市域(郊)铁路网,加快构建以郑州为中心,辐射航空港区、中牟、新郑、新密、荥阳—上街、武陟、原阳、平原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等近郊城镇和新兴增长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探索郑州轨道交通适当向周边城市(镇)延伸,逐步实现开封、新乡、焦作、许昌相邻次级中心城市之间的轨道交通直联。全面建成郑州城市轨道交通三期建设规划,运营里程达到公里以上。
有序推进交通重大工程建设。围绕都市圈建设一体化、同城化、国际化目标,近期重点推进10项交通重大工程,着力强优势、补短板,构建能力充分、布局科学、结构均衡、综合一体的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
其中,郑州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总投资约亿元,包括城郊铁路二期(8.9公里)、3号线二期(6.3公里)、6号线一期(39.1公里)、7号线一期(26.7公里)、8号线一期(50.3公里)、10号线一期(21.6公里)、12号线一期(17公里)。
研究设立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产业投资基金
——打造交通基础设施基金集群
积极争取中央资金、地方财*资金、地方*府债券支持,发挥开发性和*策性金融机构专项贷款引导作用。充分利用省市两级投融资平台,创新PPP合作方式,支持采用轨道交通TOD模式、提取沿线土地出让金、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开展多元化经营等方式,以商补公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项目建设。
研究设立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对接多元化金融资本,联合市县*府、*府投融资平台等设立行业、地市子基金,打造交通基础设施基金集群。研究整合资源成立都市圈交通发展公司,承担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交通运输组织、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等。建立完善与事权和财*支出责任相匹配的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际公交等建设资金和运营补贴分担机制。
安徽
4月8日,《安徽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在国家发改委网站发布。其中第二十六章《加快打造交通强省》提出:
建设“轨道上的安徽”。完善加密高速铁路通道布局,加快形成以合肥为中心、通达全国主要城市的现代高效铁路网,进一步提升安徽在全国铁路网中的枢纽地位。构建江淮城际铁路网,持续扩大快速轨道交通覆盖面。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发展市域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公交化便捷通勤出行。
大力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建设,构建1小时通勤圈。改造提升普速铁路,加快建设铁路专用线。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市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不断提升基础设施技术装备水平。
到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公里,铁路网覆盖90%以上县,其中高速铁路网覆盖80%以上县,形成省内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至长三角城市2小时通达、至中部地区城市3小时通达、至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及部分西部城市4小时通达的高铁出行圈。
“十三五”时期,安徽高铁运营总里程公里、居全国首位,实现“市市通高铁”。
一、“十四五”建设铁路项目
1、高速铁路:安庆—九江、南昌—景德镇—*山、池州—*山、宣城—绩溪、合肥—新沂、合肥—南京—上海、合肥—武汉、杭州—临安—绩溪、阜阳—*冈等。
2、城际铁路:滁州—南京、巢湖—马鞍山、淮北—宿州—蚌埠、阜阳—蒙城—宿州(淮北)、六安—安庆、南京—天长—淮安、马鞍山—镇江(扬州)、合肥—新桥机场—六安、合肥—庐江—池州(九华山)—金华、南京—宣城等。
3、市域(郊)铁路:合肥新桥机场S1线、马鞍山—南京、*山旅游T1线等。
4、铁路专用线:铜陵港、池州港、安庆港、阜阳煤基新材料产业园、石台非金属矿等铁路专用线。
5、普速铁路:宁芜等铁路扩能改造工程。
6、轨道交通:建设合肥、芜湖等城市轨道交通。
7、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合肥新桥机场站、芜湖宣州机场站,合肥南、新合肥西、蚌埠南、阜阳西、芜湖北、新安庆西、*山北、淮北西、宿州西、六安北、滁州等高铁站。
8、过江通道:推动实施马鞍山慈湖过江通道、马鞍山长江公铁大桥、芜湖泰山路长江公铁大桥、芜湖北京路过江隧道、芜湖城南过江隧道、铜陵开发区过江通道、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池州长江公铁大桥、安庆海口长江公路大桥、望江长江公铁大桥、宿松—彭泽过江通道等。
二、“十四五”开展前期工作铁路项目
1、高速铁路:合肥—安康、沿淮、宁杭二通道、*山—衢州(金华)等。
2、城际铁路:池州—九江、亳州—蒙城—蚌埠、蚌埠—滁州—南京、宿松—望江—石台—宣城等。
3、普速铁路:六安—庐江—铜陵—南陵—宣城、铜陵—江北港等。
4、中低速磁悬浮:九华山中低速磁悬浮旅游轨道交通项目。
三、争取纳入国家规划铁路项目
1、高速铁路:安徽北沿江高铁。
2、城际铁路:滁州—天长—扬州、合肥—芜湖—宣城、亳州—许昌、武汉—*冈—岳西、安庆—景德镇、宣城—镇江、蒙城—淮南、新桥机场—淮南—蚌埠、庐江—巢湖、淮北—商丘(永城)、池州(九华山)—宣城等。
3、普速铁路:三洋铁路,阜六、宿淮铁路和既有沪汉蓉铁路墩义堂站改扩建工程。
4、市域(郊)铁路:合肥—巢湖、合肥—长丰—淮南、合肥—庐江、合肥—六安—金寨、合肥—舒城(万佛湖)、南京—和县、南京—天长、铜陵—枞阳—安庆、萧县—徐州、滁州—乌衣—南京、马鞍山—郑蒲港、马鞍山—博望等。
湖北
4月12日,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发布。未来五年,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坚持交通发展为人民,围绕畅通通道、织密网络、提升服务、融合发展,完善“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运输格局,加快构建引领中部、辐射全国、通达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交通强国示范区,打造新时代九省通衢。
一、畅通国际国内综合运输通道
优化完善京九、京广、随岳、襄荆宜、十恩南北方向和福银、沪汉蓉、沪汉渝、杭瑞东西方向的“五纵四横”综合运输大通道,形成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经济区大能力、高速化通达,与城镇发展轴、重要产业带有机衔接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二、建设“一主两翼”中心
加快建设全省“四纵四横四斜”高铁骨架,推动形成武汉通达10个方向和襄阳、宜昌多向放射格局,高铁营业里程达到公里。有序实施一批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进一步完善都市圈、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络。
三、打造武汉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高水平的武汉全国铁路路网中心、全国高速公路网重要枢纽、全国重要航空门户枢纽,强化国际交往、物流集散、中转服务功能,推动武汉空港、水港、铁路、公路一体化发展,建成通达国际、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打造襄阳、宜昌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增强襄阳汉江航运中心、公铁联运和能源运输枢纽功能。提升襄阳、宜昌在国家枢纽体系中的地位。
四、提升优质安全运输服务
大力推动旅客联程联运,推行旅客运输“一票制”,加强不同运输方式间信息交换共享,提高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水平,推动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旅客出行体验感。完善铁水、公铁、空铁、水水联运体系,做优做强多式联运服务品牌,推动湖北成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发展的纽带。
五、具体铁路项目如下:
1、建成高铁项目:郑万高铁襄阳至万州段、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沿江高铁武汉至合肥段、呼南高铁襄阳至荆门段、西安至十堰高铁、荆门至荆州铁路、武汉枢纽直通线等7条高铁。
2、推动建设高铁项目:沿江高铁重庆至恩施至宜昌段、呼南高铁襄阳至常德段、京九高铁阜阳至*冈段等3个高铁项目。
3、争取纳入国家规划:武汉至贵阳高铁、武汉至南昌高铁、安康经十堰、襄阳、随州至合肥高铁、安康至恩施至张家界铁路、常德至岳阳至咸宁至南昌铁路、仙桃至洪湖至监利铁路等6个铁路项目。
4、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武汉西站、沿江高铁天河机场站、宜昌北站、荆门西站。
哈长城市群
近日,哈长城市群十四五轨道交通规划出炉。
黑龙江
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万亿级产业集群和千亿级产业建设工程
交通运输装备:世界重要的大型铁路货车研发制造基地,全国最大的民用直升机、中小航空发动机、航空复合材料研发制造基地。
优化区域经济布局
加快培育发展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强化轴带支撑能力,推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提升哈尔滨城市功能,加快打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培育东北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在一小时圈层内,推进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化发展,推动形成万亿级增长板块,支持恒大文旅城打造一体化发展先行示范区。在两小时圈层内,依托骨干高速铁路等大通道,推动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牡丹江创新协同发展,构建优越交通圈、优势经济圈、优美商旅圈,推动绿色发展,培育新经济新业态。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提高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和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全周期管理,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增强历史文化魅力,塑造城市风貌,体现时代特色,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治理能力,建设宜居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快旧城和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区域棚户区改造、市*管网更新、城镇路网升级、停车场建设。加强城市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城市具备两个以上水系相对独立的饮用水源。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全部消除城市严重易涝积水路段,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进肇东、五常、穆棱国家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开展智慧城市试点,实施感知龙江工程,推进“城市大脑”建设。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按照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理念,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坚持房住不炒,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策,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铁路。进一步完善高速铁路网,提前运营牡佳客专,建成佳木斯至鹤岗铁路改造项目、铁力至伊春铁路,建设哈尔滨至铁力铁路,打通绥化、伊春等关键节点,打造以哈尔滨为中心的一小时、两小时快速交通圈。进一步优化普速铁路网,加快既有线路升级改造,加强支线铁路建设,扩大覆盖范围,提升路网质量,实现黑河、加格达奇快速通达、边境口岸城市快捷连通。加快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铁路进物流园区、工矿企业。到年,铁路营业里程超过0公里,基本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铁路运输网络。
吉林
装备制造产业。推进轨道交通、精密仪器与装备等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加快研制新一代高速智能动车组、标准地铁列车和高速磁悬浮列车等新产品,建设智能化轨道客车修运维基地,提升整车制造、关键部件和检修运维能力。推进中车长春车辆公司整体搬迁。培育发展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集群,促进在生命科学仪器、试验检测设备和专用智能成套装备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加快电气设备、农机装备、矿山冶炼和石化装备等传统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到年,产业规模达到亿。
优势产业重点项目
中车长客检修运维基地:建设厂房、铁路走行线、存车线及附属设施等。
旅游产业重点项目
白城嫩江湾旅游综合开发:建设水上活动区、蒸汽火车旅游基地、科幻体验馆、湿地康养休闲中心。
长白山(抚松)原始森林观光火车:恢复建设由松江河国家森林公园至长白山西景区山门的44.43公里铁轨线路和8处停靠车站。
发展壮大冰雪经济
构建滑雪运动、温泉养生、冬捕渔猎、地域特色文化等独具“吉林符号”的特色旅游产品,探索开发雪域森林观光小火车、林海雪原穿越旅游廊道、冬捕冰钓等高端冰雪体验类度假产品,开发和培育环长白山、长(春)吉(林)延(边)冰雪温泉度假目的地,建设松花湖周边、松花江沿岸雾凇观光走廊。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建设长春现代化都市圈。推进长春国家区域创新中心、长春国家级创新创业基地、长春国际汽车城、国际影都、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长吉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推进长吉、长平一体化发展,构建长吉“新双极”格局,辐射带动松原、辽源等周边城市协同发展,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带动人口和经济集聚。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增强生活服务功能,构建便捷的生活圈、完善的服务圈和繁荣的商业圈。加强环境综合治理,推动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新型空间。推进公主岭市成为长春新城区,加快吉永、四梨、松前、辽泉同城化协同发展。到年,力争把长春建设成为常住人口超万、经济总量迈向万亿元的特大型现代化城市。
构建高质量交通网
提升铁路网。完善以哈大、珲乌线为“大十字轴”,以西部电气化环线、东部快速客运环线为两翼的“蝴蝶型”高速铁路网。加密省内区际间快速铁路网,完善跨省高铁网,畅通中蒙俄通道,加快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加快建设沈阳至白河铁路、敦化至白河铁路、长春至白城铁路提速工程、吉林枢纽西环线等项目,积极推进长春经辽源至通化铁路、齐齐哈尔经白城至通辽铁路、敦化至牡丹江高铁、珲春至东宁铁路、长图线扩能改造、沈吉线扩能改造等项目前期,研究论证规划长春龙嘉国际机场经吉林市至松花湖和北大湖铁路、舒兰经榆树至陶赖昭扩能改造项目。到年,全省铁路通车里程突破公里,高铁运营里程突破公里。
专栏34重点铁路项目
敦化至白河铁路:总投资亿元,全长公里,设计车速公里/小时。
沈阳至白河高铁:省段投资亿元,全长公里,设计车速公里/小时。
长春至白城铁路提速:总投资6亿元,设计车速由公里/小时提升至公里/小时。
吉林枢纽西环线:总投资21亿元,全长65公里。
长春经辽源至通化高铁:总投资亿元,全长公里,设计车速公里/小时。
齐齐哈尔经白城至通辽高铁:省段投资亿元,全长公里。
长图线扩能改造:总投资亿元,全长公里。
沈吉线扩能改造:省段投资67亿元,全长公里。
敦化至牡丹江高铁:省段投资60亿元,全长55公里。
珲春至东宁铁路:省段投资50亿元,全长公里。
长春龙嘉机场经吉林市至松花湖和北大湖铁路:总投资88亿元,全长74公里。
舒兰经榆树至陶赖昭扩能改造:总投资13亿元,全长公里。
构建功能完善市*基础设施网
完善大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推进建设长春市轨道三期和吉林市轨道交通1、2号线一期工程。
南京
近日获悉,南京市*府发布关于印发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其中纲要提出:
增强综合交通枢纽能力
巩固全国铁路枢纽地位。建成南京北站和六合西站,基本形成南京站、南京南站、南京北站、禄口机场站等四站客运枢纽联动格局。加快推进宁淮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含宁合客专)、宁芜铁路复线等工程建设,新建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规划建设宁滁蚌亳铁路、宁杭铁路二通道,开展超级高铁廊道和站点规划研究,加快完善直连全国的“米”字形高速铁路网。实施铁路物流基地建设工程,建成尧化门铁路物流中心,建设江宁镇南站等货场。推动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四网融合”。
提升城市交通供给能力
完善快速轨道交通网。加快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宁句、宁滁、宁马、宁仪扬等城际轨道交通,打造“一小时”通勤圈。加密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续建5号线、6号线、7号线、4号线二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号线北延、2号线西延、宁天线南延等线路,建设3号线三期、11号线一期,加快市域快线18号线、16号线、14号线等前期研究。探索发展中低运量快速有轨公共交通系统。到年,轨道交通新建线路里程达到公里,运营里程达到公里。
优化公共交通网。以轨道交通为骨架,推进常规公共交通与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加强常规公交线路与轨道接驳功能,提高轨道站点周边公交线网密度,增加微循环公交线路,提供多样化的“最后一公里”接驳方式。建立线上定制公交服务系统,推广通勤班车、商务班车等公共交通,加开点对点通勤公共交通线路,提高公共交通出行效率。实施公交路权优先工程,完善建设公交专用道系统。加强静态交通的规划建设管理,增加“P+R”停车设施布局,以停车矛盾突出区域为重点,推动公共停车场规划建设。加快充电桩布局建设,提高公共停车场可充电停车位配比。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
2.铁路建设:推进宁淮铁路、南沿江铁路、北沿江铁路、宁宣铁路、扬镇宁马铁路、宁芜铁路复线工程等建设,规划建设宁滁蚌亳铁路、宁杭铁路二通道。
4.轨道交通:推进宁句、宁滁、宁马、宁仪扬等建设,续建5号线、6号线、7号线、4号线二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号线北延、2号线西延、宁天线南延,建设3号线三期、11号线一期,开展市域快线18号线建设、16号线、14号线等前期研究。
往期精彩回顾
Day2|专家齐聚,看郑州智慧郑州力量郑州方案有哪些年终盛会|大咖云集共议轨道交通未来“发展、安全、智慧”有轨电车堪称“王牌武器”——封面专访上海松江交投董事长徐*下一站,“重庆记忆”——专访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峙风雨同舟,携手海外——专访庞巴迪中国董事长兼庞巴迪运输中国总裁张剑炜封面专访|以“新工科”走向“新基建”时代——专访西南交通大学校长杨丹封面专访|实力责任匠心,听铁五院汤友富董事长讲述勘察设计精神封面专访|济南轨道集团董事长陈思斌--看济南如何以地铁梦促城市梦封面专访|朔*铁路公司董事长丁茂廷--看朔*如何以文化之韵促发展之道成都大咖云集、群策群力,聚焦“新基建”、加速成网、智慧建造!Day2|聚焦建设与创新,探讨智慧工程新技术!专题
新基建来袭,轨道交通发展审视2如何推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时亚昕总工这样看“轨道上的都市圈”如何建?朱敢平总工这样说抗击疫情轨道人在行动——关于城轨交通行业抗击疫情短片素材征封面专访
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
图文来源:世界轨道交通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