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年第五届感动我们人物候选人孔
TUhjnbcbe - 2021/1/31 0:15:00


  他是一名普通的调度,但常年奔走在大西北的无人区,人称“大漠飞鹰”。他踏足的地方,千百年无人居住,连飞禽走兽也不敢穿越,危险无处不在。为了找到理想的试验落区,他勇闯生命禁区,与死亡的狂沙较量,与蚊子龙卷风搏击,和死神擦肩而过,到过的无人区可绕赤道两圈半,他就是无人区的“活地图”。

孔繁良


  孔繁良,男,年出生,吉林白城人,年来院工作,工程师,现任战术武器事业部某型号主管调度。


  黑色卷边帽、迷彩裤、短靴,黝黑的脸庞,瘦削的下巴上蓄着胡子……眼前这个人就是孔繁良。他所在的型号比较特殊,需要在不同的落区做试验,他便常年奔波在靶场和无人区,寻找理想的落区。


  试验前,他要最早去无人区探路,并为试验的开展和试验队员的生活创造条件;试验后,他要寻找残骸、完成所有收尾垫后工作才最后撤回。大西北的绝大多数无人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大家都叫他无人区的“活地图”。

他踏足的无人区可绕赤道两圈半


  我国西北内陆,地形地貌多样,自然生态环境独特,除了水草丰美的天然牧场、雄奇秀丽的高原山地,还隐藏着神秘而又变幻莫测的无人区。这些地区大多自然条件恶劣,千百年来无人居住,就连飞禽走兽也不敢穿越。对于常人来说,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是危险,越是不敢踏足,但对于孔繁良来说,越是这样的地方,越可能找到理想的落区,就越是要闯。


  接到任务之前,孔繁良从未去过无人区,更无经验可言,但他铁了心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哪怕是付出旁人无法想象的努力。在任务期间,他每年在无人区工作都超过天,专走没人走过的路,翻没人翻过的山,驱车超过10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两圈半,为型号试验找到多个落区,足迹遍布最偏远、最荒芜、最险要的地区。从风沙满天的沙漠到氧气稀薄的高原,从骄阳如火的戈壁到寒风刺骨的雪山,从一望无际的平原到海拔千米的山地……无论天涯海角,只要试验需要,孔繁良就能把它找出来。

高原山地

荒漠

雪山

戈壁

无人区哪里有信号他都知道


  在一望无际的无人区,没有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是常有的事。因此,一个合格的试验落区,除了没有常住人口、方便车辆进出,还必须有稳定的信号。


  摸清无人区里的信号点,绝非易事。在戈壁滩上,由于大部分地区都是信号盲区,要找信号点,得穿越无人区。然而,戈壁滩上的路况、地貌随时都在改变,一场风沙、一场大雪都可能会让戈壁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危险的是下雪天,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尖锐的石头,都被积雪覆盖了,容易迷路不说,稍不注意就会扎胎爆胎。”孔繁良说。


  为了精准记住信号点,每到一个地方,孔繁良都要把手机拿出来试试信号,一旦发现信号,就在GPS上记下详细经纬度。如今,只要他去过的无人区,哪些区域有信号覆盖,全都记在了他的脑子里。

馕饼和榨菜充饥炉火取暖


  在很多人印象中,航天人总是穿着白大褂,在一尘不染的实验室搞科研的形象。虽为一名航天人,孔繁良常年深入无人区,面临的环境却大不一样。就拿沙漠无人区来说,即使是最简单的行走,也是一件无比劳累的事:一脚刚踩实,稍一用力,脚底就开始下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越厉害。如果不是经常在沙地里行走的人,走不了几步,就已经气喘吁吁,极其耗费体力。


  而在沙地里席地而坐啃干粮,对孔繁良来说也是家常便饭。一旦进入了无人区,干粮和榨菜就成了主要食品。有一次,孔繁良和司机、向导进入无人区之前,买了50张锅盖大的馕饼,用塑料袋装着放车上,吃了整整十几天。那段时间,除了深夜回驻地能吃上一顿简简单单的正餐,早上和中午全靠馕饼充饥。“又干又硬也得吃下去补充体力,实在咽不下,就喝点水,吃点榨菜。”孔繁良说。无人区里生活再苦,孔繁良也从没抱怨过一句。

△馕饼充饥


  进出无人区,中途借宿是常有的事。有一年冬天,孔繁良和队员们借宿在牧民放牧临时搭建的房子里,靠几张行*床,一个小火炉过夜。当时气温达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如果不生火,冻得根本睡不着觉,如果生火不添煤,半夜也会被冻伤。为了保证队友们晚上温暖熟睡,白天更好地工作,孔繁良就整夜守在炉边,每隔一个小时,添一次煤,一直到早上。


  抵御严寒尚且可以靠炉火,而夏日的高温,则完全是一场对意志力的考验。火焰山,传说中孙悟空都要借芭蕉扇才能翻过的山,现实中夏季地表温度高达60°C,山体通红,寸草不生。一次试验结束,残骸落在火焰山的余脉,孔繁良带着挖掘机司机,在这里连续数天挖掘残骸。孔繁良说:“就像在微波炉里蒸烤,衣服湿了干,干了湿,背上留下一片盐碱渍。”司机在挖掘机驾驶室里尚且有一台风扇降温,孔繁良就只能在空地上暴晒,烈日晒伤了手臂,他浑然不觉,很快便长出了水泡,又肿又痒,他全然不顾,挖掘任务完成时,他手臂上的水泡已经全部破裂,脱下来一层皮。

△晒伤的手臂

遭遇蚊子龙卷风


  有的落区虽景色优美,却暗藏危机。比如那片戈壁滩上陡然长出的芦苇荡,仿佛在张扬着不羁的生命力,实际上这里是条件最为艰苦的落区之一,到达这里要翻越多米的高山,并且温差极大。冬季,这里的冰冻期长达半年,等气温回暖,蛰伏了一冬的蚊子苏醒,变成了蚊子龙卷风。

△蚊子龙卷风


  夏天,这里每一棵芦苇上都沾满了密密麻麻的黑蚊子,让人看了头皮发麻,有时候还能看到远处的芦苇荡上冒黑烟,全是蚊子群,一闻到人的气息,就以极快的速度铺天盖地而来,跟龙卷风一样,根本就是蚊子的天堂。


  “每次来这里,车门一打开,蚊子立即往脸上、身上扑,一不注意就吸进鼻子、嘴巴里。”孔繁良说,来这里做试验不全副武装是不行的,从头到脚都得包裹严实,还要用帽子、围巾罩住口鼻。就算是这样,衣服上还是会沾满蚊子,隔着衣服也能把人叮得满身是包,又红又痒。

△落在人身上的蚊子


  在这里,水永远烧不开,饭永远煮不熟,无论走到哪儿都躲不开蚊子的袭击,就连吃饭,蚊子也肆无忌惮地往碗里冲,稍不注意就会吃到嘴里。平常人来了这里恐怕一分钟都不想多待,而孔繁良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个多月。

抛锚、翻车的惊险一夜


  在无人区里,意想不到的情况随时可能发生,沙尘暴、突降大雪、失联……但与孔繁良曾经遭遇的惊险一夜相比,这些都不值一提。


  曾有一晚,孔繁良和司机驾驶着运送残骸的汽车在无人区行驶,突然轮胎被一枚石子划破,汽车抛锚了。尽管这里距离高速路口只有几十公里,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手机也接收不到信号,得赶紧想办法出去,否则人和残骸的安全都没有保障。


  俩人尝试自己更换备胎。靠着车里常备的千斤顶支撑汽车,孔繁良单腿跪在地上换胎,就在旧轮胎快要卸下时,千斤顶突然漏气,车重重地落下来砸在了他的腿上,还不知道疼就瞬间麻木了。


  “我一条腿陷进了沙地里,上半身被压到车身下,完全直不起腰。司机去驾驶室踩住刹车,不然汽车重量全部压在我身上更受不了。我自己用手刨腿边的沙土,最后刨出个坑,才从车下爬出来。”孔繁良说。


  没有了工具就换不成轮胎,一人守着车,一人出去求助,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法。不知过了多久,一辆皮卡车路过,皮卡车司机同意载着孔繁良出去找外援。


  但就在皮卡车上,意外再次发生了:因司机疲劳驾驶,皮卡车冲出了半米高的路面,失去平衡翻滚而下,幸好被一个土坡挡住,俩人才捡回一条命。“我们从驾驶室爬了出去,把侧翻的车身扶正继续前进。”孔繁良回忆。到了高速路口,有了信号,孔繁良立即联系修车店,并随修理车一同返回抛锚地点。修好车再出来,已经是凌晨5点多。没想到几十公里的路程,竟然开了整整一夜。

他的脸就是无人区的通行证


  作为调度人员,除了寻找落区,还得为试验在落区的开展创造条件、提供保障,争取周边居民的配合。无论走到哪里,孔繁良总是把当地人当成亲人朋友,与他们建立起友好的关系。几年下来,他的脸就像是一张无人区的通行证,只要他出面,很多棘手的事就迎刃而解了。


  有一年,孔繁良与队友们驻扎在矿区。矿区厨师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大娘,每天凌晨三四点就起床和面蒸馒头,给几十个人做早餐。孔繁良心疼大娘,就去镇上买了个馒头和半只羊,送给矿区,这样大娘每天就能多睡一会儿。矿长和矿工们知道后,非常感动,多次在试验遇到困难时出手相助。


  试验时,需要一座数十米高的山头放置设备,孔繁良跑遍矿区周围都没找到合适的山头,正犯愁,矿长知道后说:“你别急,这件事我帮你解决。”不久,矿长就带着矿工兄弟们,开着推土机,堆出了一个数十米高的小山头,让试验得以顺利进行。


  还有一次,试验队途经一个蒙古族村庄时,需要为遥测车加水、加油,但村民们的水和油都不对外出售。村长说,如果来者是朋友,可以赠送,并且当地有做朋友先喝酒的传统。孔繁良二话不说,陪村长从下午一直喝到凌晨。第二天,村长又邀请孔繁良参加摔跤活动,孔繁良与牧民足足摔了10多个回合,最后把腰带都摔断了,身上青一块紫一块,浑身酸痛难忍,村长终于被他的真诚和勇敢打动,俩人成了好朋友,只要试验队有需要,都会全力协助。像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孔繁良为型号任务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年与家人团聚四、五天


  在同事们心中,孔繁良就像一只“大漠飞鹰”,展翅翱翔在广阔的天地之间,但在“大漠飞鹰”的心里,无论身在何处,无论飞了多远,最牵挂的还是父母。


  长期奔走在无人区,孔繁良鲜有时间陪伴家人。每次回北京,就像是出差,匆匆回来又匆匆离开。他有一个小包,出门总爱随身带着,不用的时候就放在客厅。“我经常半夜出发,或者凌晨才到家,我爸妈早上起床,看到包在客厅里,就知道我回来了,哪天早上包不在,就知道我又走了。”孔繁良说。


  一年冬天,孔繁良正要启程奔赴西北的前一晚,母亲正在外地,70多岁的父亲半夜突发脑梗,医院抢救。那一夜,孔繁良一夜无眠,他回想这几年,最忙的时候,一年里家人团聚的时间只有四五天,作为儿子陪伴在父母身边的时间太少太少,很多事想为父母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


  经过一系列的抢救,孔繁良父亲总算脱离了生命危险,但是还需耐心照料,而与此同时,孔繁良肩上的任务也不容耽搁。谁不想多陪陪年迈的父母,但孔繁良总说:“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型号进度”,经过再三衡量,他做出了艰难的抉择:他把父亲拜托给亲属照料,自己只推迟了一天,就启程去了大西北,一去就是几个月。


  如今已经36岁的孔繁良常常有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想起航天前辈们对年轻人的嘱托,他总担心自己无力接住前辈手中的火炬,辜负英雄们的期望。他说:“我崇尚英雄,老一辈的航天英雄们在我心目中是巨人般的存在,作为航天大家庭中普普通通的一员,需要向前辈们学习的实在太多。”

我把苍鹰还给天空,

我把青春献给戈壁,

我把思念寄给乳娘,

我把梦想留给自己。

——孔繁良在戈壁滩上写下的诗

监制:方慧左敬华

文图:高崇芮

责编:宋涛

美编:孙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年第五届感动我们人物候选人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