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的闰二月即将过去
不知备战高考的你可安好?
脚下是战“疫”的艰辛路途
眼前是高考的冲锋号角
厦园正静待你胜利的喜讯
这是一封厦大老师写给你的信
愿正在看这封信的你
拥有一往无前的力量
高考加油!
作者简介
李晓红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文学学士、文学硕士、史学博士,哈佛大学访问学者。厦门大学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影视方向学科带头人,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厦门大学戏剧影视与艺术学研究中心主任。
从伟大灵魂中汲取力量
亲爱的年高考生们,我很能体会你们的焦虑,因为,我的大家庭也有一位小朋友今年要参加高考。她的妈妈,也就是我的妹妹说,这一届高考生真不容易,生于非典,高考这样的大日子,又碰到新冠疫情。非典,曾经严重地打乱了我们的生活,非典,也曾经让那一年的高考生紧张莫名!现在,你们遭遇着比非典更可怕的疫情!
是的,突然而至的疫情,可能会打乱我们未来的计划:也许你曾经想到国外名校去留学,但疫情让你不得不重新调整计划;也许你身处疫区,严重的疫情干扰你的备考……这些天,我们看到了网上一些高考生医院里苦读的视频!本是家里国宝“熊猫”的他们,现在却要独自面对这一切……
但假如你读过足够多的书,你就会知道,古今中外那些伟大的哲学家、作家和艺术家们,早已用他们的作品描摹过你所面对的现实的灾难与痛苦!当然,我不是说我们的人生一定要经历痛苦,我更希望每个人包括我自己一生都安宁平顺,可以按照自己的步骤和想象去生活。但是生活往往比戏剧更戏剧!零零后的你们,虽然生于安宁幸福的年代,这次疫情却让你们早早地体会了人生并不都是岁月静好,明天是怎样的一天,既非全如从前想象,也很难完全被自己掌控。痛苦与灾难经常在我们猝不及防时到来,很多人被它打垮,但是,也有人试图站立起来,与之对抗!
我的研究生导师、厦门大学中文系应锦襄教授,在年代初还没有多少人知道癌症这个词时,不到四十岁的她罹患了癌症,但她没有怨天尤人,不仅自己积极治疗,而且帮助医生做其他病友的思想工作。应先生出生名门大家,和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一生经历过许多波折与磨难,但她永远微笑面对。我曾经问她:您的勇气来自哪里?她答道:我们这个职业非常之好,让我们有机会阅读大量的经典,藉由它们,我进入到无数高贵灵魂的内心世界!是他们给了我战胜各种困难、度过无数难关的勇气!应先生八十高龄时还到马来亚大学教书,给学生们教授中国小说。年因病去世,她捐赠自己的遗体给医学机构做研究。她就是我们看得见的高贵灵魂!为了永远纪念她的嘉言懿行,学生们在厦门大学设立应锦襄奖学金,继承她的遗志,帮助贫寒学子完成学业。我曾经为纪念应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生命早有她的式样,我唯有临摹》!是的,面对这样高贵的人生,你仅需临摹!
像这样的老师,在我们厦门大学还有很多很多!这源于“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基因,深植于每一位来到这所大学教师与学子心中。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于年创办,自建校初期起,就以“研究高深学问,阐扬世界文明,养成专门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拥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当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国家,厦门大学已经开始培养海洋人才;当人们坐火车还是非常奢侈时,厦门大学就开始了航空人才的培养……年抗战爆发,学校不得不内迁山区长汀,却以人才培养的优异成绩被誉为“加尔各答以东最好的大学”。年新中国诞生,当中国其它大学都进入和平建设时期,厦门大学却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很长一段时间不能正常开展教学,师生们白天在防空洞里上课,夜晚在白城海边巡逻放哨。数学系的陈景润,就是在防空洞里打手电筒看书,为他今后破解“哥德巴赫猜想”打下基础。这就是一所有风骨的大学应有的样貌:无惧环境恶劣,“自强不息”;追求高远目标,“止于至善”!
作为厦门大学通识教育中心的副主任,我曾经到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专门去了解他们的通识教育。我特地去听了一门课——《全球健康问题与挑战》,大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晚一点到的学生就只能坐在地板上。每一次课,老师都给学生们介绍某一种疾病在每一个国家的发病率与治愈率,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