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吉林文化软件抓起来硬件也讲文艺范 [复制链接]

1#

作为农业大省,农村文化建设在吉林省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吉林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同时,各地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化带头人。在吉林省及各地文化单位的大力推动下,以及文化带头人的促进与发光发热中,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愈发丰富多彩,为建设和谐农村,促进乡村振兴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

自办文化,聚起热爱文艺的一群人

文化大院是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村民在这里自编自演、自导自排文化节目,演身边事、唱家乡人,还可以读书看报、开展科普培训,有着极高的利用率。长春市绿园区西新镇开元村的“西新农民文化苑”就是这样一个深受当地村民喜爱的文化活动场所。年,当地老*员夏维忠创办的这间文化大院投入使用,几乎每天都有村民到这里排练演出、读书学习或者运动健身……集合十几项文体活动功能于一身的文化大院成了当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欢乐谷”。不仅如此,西新农民文化苑的成立也带动起了周边村镇的文化活力,每年开元村在这里举办大型活动时,附近村镇的人也会赶来参与其中。夏维忠为这间文化大院花费了不少心血,但他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付出:“群众乐了,我就乐了。”

像西新农民文化苑这样的文化大院在全省还有几千个。近年来,通过*府支持、农民自办、社会参与、多部门共建,文化大院建设内容由单一型向多元型方向发展,管理更加规范,活动也更加丰富了,不仅数量上得到了保证,质量上也持续提升,一室多用、一院多能的文化大院让广大村民得到了满满的文化收获。

如果说文化大院为农民提供了宽敞的活动场地,那么农民自办艺术团则聚集起了热爱文化的一群人。创建于年的白城市洮北区青山镇“稻花香”农民业余小剧团在青山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王学思的带领下越办越热闹,由她创作的节目《农家书屋我致富的摇篮》代表吉林省获得了全国比赛的奖项;已经成立了13年的敦化市雁鸣湖镇艺术团虽然是一支村镇艺术团队,但他们的演出足迹已经从镇里走向市里,从市里走向省里,甚至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演出舞台……土生土长的农民自办艺术团更好地带动和引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也有助于各级文化馆、站因需供给,为农民提供其真正需要的文化培训与支持。

创出品牌,搭建属于农村的大舞台

在吉林省,许多由农民自愿自发组织创办的文化活动在群众的认可和喜爱中已连续举办多年,成为当地受到重视的文化活动品牌。这既反映了广大农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也体现了其对兴办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德惠市达家沟镇合义村农民艺术节自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办了20多届。每年农闲时节,全村百姓都格外兴奋,从7月就开始为一个月后举办的艺术节作准备。合义村*支部书记闫树*介绍,每年一到艺术节,全村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连在外务工的村民都会回到村里参加活动。他说:“我们村的艺术节比过年还热闹,举办时间最少持续一周,最多能达到半个月。”

对合义村村民来说,能否继续办好村里的艺术节,是他们评价村干部是否优秀的重要依据。闫树*坦言:“刚当上村支部书记时压力不小。当时很怕办不好,不过一转眼到现在,也持续办下来十几届了。”现在合义村的农民艺术节从二人转表演、大秧歌展演到篮球比赛等各类活动应有尽有,艺术节举办期间,不仅本村村民热情高涨,连附近村镇的村民也主动报名参与。“近几年我们还在艺术节中开展了篮球交流赛、秧歌交流展演等扩大化活动,让周边想要参与进来的农民都能来参加活动。”闫树*说。

除了合义村的农民艺术节,全省各地还有很多连办多年的文化活动,持续为各地农民搭建起展示自己的平台。磐石市松山镇的“畅响松山”大舞台已连续举办9届,每年组织演出一批农民自编自演的优秀节目,让当地群众有了尽情展示才艺的空间和舞台;四平市伊通满族自治县二道镇石场村自办的农民“村晚”已连续举办5届,节目由当地村民自己排演,在火红的篝火和浓郁的年味儿里,村民用一个个文艺节目展示了新时代农村的新风貌……农村文化活动品牌的形成以百姓的文化需求为动力,展示了吉林省多年来农村文化蓬勃发展的成果,也侧面展示了公共文化建设在吉林省乡村振兴中发挥的积极促进作用。

激发活力,“小家”“大家”一起来

今年60岁出头的任宝金是长春市双阳区太平镇长山村人,在乡亲们眼里,他是一位精通乐器的“演奏家”。任家祖孙三代带动村民在村里创办起文化大院,成立了50余人的演出队伍。在双阳区“三文之家”(“文化之家”“文艺之家”“文明之家”)评比中,任宝金一家获得了“文艺之家”称号。这次评比是双阳区真正把农村文化活动开展起来的一个重要举措,从家庭、屯、村到乡镇,逐层开展不同的活动,从“小家”到“大家”提升凝聚力,让喜欢吹唢呐、拉胡琴的民间文化骨干活跃起来了,让敬老、做好事的传统风尚争相传承起来了。正如长春市双阳区文广旅局局长苑立刚所说:“农村道德建设靠的就是文化的感染力、感召力和吸引力。多建几个书屋、多组织一些活动,村民也便有了研究发家致富的环境和劲头了。”

家庭、村屯的文化“软件”抓起来了,“硬件”也要讲点文艺范儿。双阳区打造了4类屯落:小桥流水型、采菊东篱型、稻香蛙鸣型、质朴农家型。淳朴又不失文化个性,诗意盎然,一屯一品,为开展乡村旅游也作了很好的积淀。

文化生活愈发活跃起来的百姓,也渴望着能够大展身手,展示自我。社区艺术节、街区的文化团体和协会,各具鲜明特色的双阳文化活动成了百姓的最爱。双阳区花棒秧歌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迄今已有多年历史。如今,花棒秧歌已成为双阳区百姓文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项目。鹿乡镇育民村村民李丹夫妇义务传承花棒秧歌多年,从一传二、二传四,到壮大全村的花棒秧歌队,再到使花棒秧歌在全区城乡遍地开花,李丹全家人把小小花棒当成自己的大事业。从最初的兴起到现在的流行,花棒秧歌已占领了双阳区农村的精神阵地。花棒秧歌不仅舞出了农村文化新风尚,也让双阳区赢得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吉林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双阳花棒秧歌)”等美名。

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必须要瞄准时机、找准方法,根据当地特色探索出合适的道路。目前,吉林省各地在农村文化建设上逐渐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方式方法,让农村群众有了更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同时以文化振兴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费菲裴雨虹

来源:文化报

作者/来源:光明网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