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需要,洮北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按要求成立了应对疫情的留观站,对所有外地返白人员一律进行隔离观察,以便有效控制疫情,防止扩散。正月初八,洮北区留观站正式成立。
具有多年临床医院医院派去负责留观站的组建工作。洮北区首个留观站设在鼎基俐宾馆,共有28张床。留观站由公安人员和医护人员两部分组成,以确保留观人员不随意走动并保证流调史准确无误以及留观期间留观人员的健康安全。留观站组建之初,王艳华带领感染科杨春华主任、麻醉科裴冬冬大夫和护士韩丹,用了一天时间对房间进行消*、防护备品准备,规划“三区两通道”,设置接待处、等候区、设计流调登记本、各种报表、体温检测准备、抢救药品准备等工作,配备了一台急救车在白城市疫情指挥部。在当天晚上就有外地返白人员入住了。
由于留观站人员密集,作为总负责人王艳华提出几点必须:必须做好感控消杀工作;人员之间必须保持一米以上距离;必须佩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必须保持房间通风;必须做好隔离人员生活垃圾处理,防止交叉感染。
留观站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王艳华因病刚刚做了病理取样手术,但她依然来到留观站,与抗疫一线的同志一起兢兢业业,不敢有一丝马虎,困了累了就靠在椅子上眯一会。
由于疫情来势迅猛,最初外地返白留观人员从心理上不接受、不配合留观、流调工作。有一对刘姓夫妇从中风险地区返回白城,抗拒在留观站隔离,就说身体不舒服、血压高。王艳华主动与他们沟通,讲解成立留观站的目的和作用、防止交叉感染的措施。同时,王艳华也表明自己是一名内科医生,这里有医护人员24小时值班,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沟通。消除顾虑后,这对夫妻非常配合,血压及心脏情况稳定。
有一家三代人从外地返白进入留观站隔离,王艳华把她们一家安排到四人间,互相照顾,但家中60岁的老人情绪波动大,血糖升高,要求回家。面对这种情况,王艳华耐心做他们的工作,及时提醒老人检测血压、血糖,并指导用药,逐渐一家人的情绪稳定了。
随着外地返白人员急剧增多,一个留观站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相继第二个、第三个留观站成立。按省里文件要求,新增的两个留观站必须有“三区两通道”和“医务室”。王艳华接到区卫计局通知后,带领大家马上布置,对每一个房间、每一楼层进行规划,安排制度建设,房屋消*、送餐、防护用品配备、部分区域改造等多方面问题逐一解决。
返白留观人员急剧增加,留观站增多,疫情指医院派出医护人员进行支援。医院也派出第二、第三梯队医护人员和市里各家增援的医护人员进驻两家宾馆,进入隔离点的工作人员,需提前岗前培训,熟悉各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尤其做好感控防控。
每天下午两点,在疫情指挥部召开留观工作人员研判会,由区、委、院各级领导及专项负责人参会。王艳华对每一个留观人员进行情况介绍,包括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离开白城的具体时间、车次、座位号、到达目的地具体时间、搭乘交通工具、在逗留地活动情况、返白整个行程以及返白原因等逐一具体汇报。由此及时发现问题,进行闭环管控,防止疫情扩散。王艳华每天还要抽时间学习省市卫健部门下发文件,及时了解防控精神,同时要和指挥部综合协调组配合,及时上报物资需求情况,保障留观站的防护物资供应,保障感控防控工作零失误。
从事大内科工作近30年的王艳华,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留观站工作期间,在每天的研判汇报时,对有基础疾病的人员,针对病情,王艳华可直接作出评估,更便于对留观人员的把控。
受属地管理的安排,洮北区承担着大部分抗疫任务,入市区内的所有入口,均有人员把守。各个卡口的工作人员都留有王艳华的联系电话。通过各个卡口拦截下来的外地返白人员都需要送到留观站隔离,有些卡口工作人员弄不清工作流程,就直接电话联系王艳华。尤其是晚上,好多外地返白人员为了躲避隔离,都是后半夜进市区,半夜电话把王艳华催醒成了常事。
2月14日,王艳华接到院里通知,经院研究决定,把老年病科暂时关闭,医护人员参与抗击疫情工作,缓解发热门诊、预检分诊、门诊导诊人员不足情况。当天下午,王艳华就组织老年病科的同志把病人转运到其他科,医护人员进行了再分配,根据特长和专业分配到各个抗疫工作岗位。
护士李迟说:“疫情期间,留观站刚组建,王主任始终在最危险和最繁重的地方,一直在坚守,她就是我们的榜样。医院的同志,更应该积极响应院里号召,投身抗疫。”
在留观站工作期间,作为负责人王艳华并没有向组织提出自己的病情,即便身体严重透支,也依然坚持在3个留观站组建后,自己才在3月下旬做了手术。
来源
白城日报编辑
雷雪责编
李家慧复审
赵翠丽终审
刘长志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