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佩金
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简直是太准了,立秋当天就有飕飕凉意,这连天感觉更为明显。早上去看医生出门时,竟然感觉寒意浓浓,穿短袖好像已不入时节;傍晚,又下了几滴雨水,与中午的天气好像是两个世界
此时,有位微友突然给我发送了一首文杰唱的《虞美人》,旋律哀婉缠绵,又优美动人,在飕飕的凉意中让我突然想起了南唐最后一位皇帝李煜。从一个国君瞬间变成囚犯,有点像今天早中晚的温差变化。哈哈,本人太佩服李煜的词作了,所以就想写几笔!
李煜虽是亡国之君,但却是一位天才词人。他传奇的人生经历,绝世的才情,为后世留下了道之不尽的话题。虽然他已故去千年,但寻着他为我们留下的哪些惊天地,泣*神的词章,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生命的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拂去岁月的烟尘,随着他的千古绝唱《虞美人》,走近李煜的情感世界,风雨人生。
公元975年的冬天,宋*的铁骑踏破了美丽的南唐国都金陵。一个泪眼朦胧,面容苍白的君主,从金碧辉煌而又气氛肃杀的宫殿中走了出来。契丹,他求过了。佛,他拜过了,他仍逃脱不了亡国的命运。他脱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金光闪闪的龙袍,肉袒负荆,出城跪降,随后在宋
白癜风症状主要有哪些兵的一片辱骂声中,一路呜咽,被驱北上,最后被囚禁在汴京,虽被封为违命侯,但过着 日夕以泪洗面 的软禁生活。
在他过完41岁生日的那个七夕之夜,面对一轮皎洁的明月,远眺他那永远无法再见的 三千里地山河 ,失落的,冰凉的眼泪打在他的手臂上,他再也无法遏制这三年囚徒生涯所积累的愁绪,吟唱了一曲最为绝望的诗歌《虞美人》,此曲触怒了宋太宗,喝完宋太宗赐来的*酒,倒地而亡。
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熟悉的宋词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等。大家是否知道开拓宋词境界的人是谁?天才诗人——李煜!
《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白话译文:
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
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整词赏析:
李煜此词,只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象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的比喻,就很容易让人们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 形象往往大于思想 的缘故,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社会空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 雕
知名权威白癜风专家栏玉砌 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 春花秋月何时了 ,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 春花秋月 人多以喻美好,可此时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
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 不堪回首 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往事知多少? 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历历在目。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枉杀谏臣 透过此诗句,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
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 又 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 点明了 春花秋月 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尽管 故国不堪回首 ,可又不能不 回首 。这两句就是具体写 回首 故国 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 朱颜 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
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 愁 ,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 水 作答。
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比拟、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作者作为词人——真牛!作为国君——真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