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守芬
一·魅力曼德勒
提起到缅甸去旅游,很多朋友都说,那是一个贫穷和落后的国家,不值得去。而我,却对这个被英国殖民了一百多年、居民又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信奉佛教的国家,充满了好奇感,非常想去看看。
在昆明旅行社(国际)有限公司——中国足迹陈霖总经理的带领下,我们一行十五人,从昆明机场出发,一个半小时的航程就到了缅甸曼德勒。曼德勒是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省省府,位于缅甸中部,因背靠曼德勒山而得名。在伊洛瓦底江中游东岸,海拔76米,属于平原地区。历史上,曾经做过几个王国的都城。二战时期,很多建筑都毁于战火,炸不掉的只有那浸透在民众血液骨髓里的对佛祖的虔诚和对信仰的执着,可能因此,古皇城和古城楼才能幸免于难,昔日王国的辉煌早已灰飞烟灭,重建的曼德勒,是缅甸中部地区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这里不仅有公路、航运、铁路,还有机场。便利的交通,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不仅建立了佛学院、科技大学、艺术学院、医学院等多所大专院校,(曼德勒的缅医缅药也驰名全国)最令人吃惊的是,这几十年,这里的人民,又修建了许多座佛塔、佛庙,供奉着多尊菩萨。而这些庙宇建筑和菩萨雕塑,又都是非常精致精美,每一尊佛像大小不同,各具形态,面目表情极其生动传神。佛寺或庙宇,不论是木质结构的,还是砖混结构的,那雕刻,都极其精致,美轮美奂、让观者感到震撼,叹为观止!每一座佛寺,每一座庙宇,每一尊佛像,都融进了民众对佛祖的敬畏膜拜和虔诚之心!
说到曼德勒的佛寺,有名气的还不少,其中玛哈牟尼佛寺,以其始建年代的久远而闻名于世。相传,在公元前一世纪,是佛祖在世时,由他亲自监工所打造,所以庙里供奉的高达四公尺的佛像,脸型和佛祖一模一样。此尊佛像,是缅甸人最尊崇的佛像,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善男信女去跪地膜拜,念经祈求。另外,还有一座堪称世界之最的固都陶佛塔,(固都陶佛塔的意思是全世界最伟大的功德佛塔)也称为 世界最伟大的书 。1857年,由敏东王在位时修建而成。该佛寺由729座功德碑圈成一个巨大的方正而成。佛塔以石碑为页,正反两面镌刻着密密麻麻的缅文和古老的pail经文,内容是第五次世界佛教大会所通过的信条和经文。据说当年是敏东国王召集了2400余名高僧,以接力的方式诵读经文,足足耗费了六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浩瀚的大书读完。这座座功德佛塔和石碑,全都是白色。我们是在清晨到此参观 ,在阵阵拂面的微风里,我仿佛看到众多的信徒和工匠,顶着热带的骄阳,在一丝不苟的雕着,刻着,他们全然不在乎酷热和弥漫在空气中的粉尘,那驻满心中的虔诚,化作汨汨流淌的汗水,让那些经文和信条,镌刻在石碑上,化作了永恒。我的心,涌动阵阵感动和敬意......
从功德佛寺出来,我们碰巧遇 到多位僧人集体外出化缘,他们排成单行,每人手里捧着六面形的圆钵,披着袈裟,赤着脚,(他们认为,鞋子是污秽之物,以赤脚表示对神佛的尊崇之心。)鱼贯而行,没有一个人讲话,施主们会把米面、蔬菜、水果等等,早早准备好,让和尚们都能满载而归 ;和尚们在领餐时,会将袈裟密实地缚住臂膀,以表示对施主的重视与感恩。这种情景不是偶然发生,而是每天如此。据说,缅甸全国大概有十多万僧人,都是靠信众这样供养。可以想见,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自己的信仰是有多么的执着和虔诚,弥漫在整个城市的就是这种浓浓的佛意。
在伊洛瓦底江中游平原隆起的曼德勒山,海拔只有260米。山上却星罗棋布地散落着大大小小的许多寺院、宝塔和纪念碑。这些佛寺和记念碑,无一例外的都修建得非常的精致,漂亮,大多数都刷过金粉或贴满金箔,看上去都是金光灿烂或金碧辉煌。其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要数山顶上的一座印度教的神庙。四周都是一根根方形柱子,柱子上都是用五彩玻璃镶嵌成菱形图案,柱子之间则是回廊贯通,我们到达时,已是傍晚时分,在夕阳的照射下,五光十色,熠熠生辉。站在神庙栏杆处,放眼望去,缅甸人民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波光,近在咫尺的座座庙宇,披着落日的余辉,显得格外的静谧与安详。神庙里供奉的神佛,全是用金箔贴出的,喷薄出不可抑制的庄严、肃穆和豪气。该神庙最核心处,供奉着印度教的神物—金环眼镜蛇。蛇的下半身是盘卷而坐,上半身直立至高高昂起的头,眼睛炯炯有神,静看着四面八方。凡是进庙的善男信女,无一例外的都在那儿伏地虔诚礼拜......
晚餐是在伊洛瓦底江边的一个缅族人开的餐厅里,这里风景优美,气温也适宜,缅族人不太爱吃肉食,偏好酸、辣、咸的各种菜蔬,还是蛮适合我们的口味。怀着对这片美景恋恋不舍的心情,我们来到下榻的酒店。酒店号称四星级,到下感到还是名副其实的。大堂装修的也是豪华漂亮,该有的装饰等陈设,也一应俱全;进到房间,其家具设施齐全,而且非常干净卫生,可以和欧美国家的相媲美。和一路上看到的乡村低矮、破旧、简陋的民舍相比,简直有天壤之别的感觉。这应该是国际现代化进程造访传统、封闭国家的开始吧!
一大早,大巴车载着我们已行进在曼德勒公路主干道上了,来来往往的车辆也多起来了,路两旁的高楼大厦的顶端,都是像塔式的尖端,两边呈三角形,是典型的缅族风格。当车子进入到乡镇一级的路面上时,又是另一番情景:道路狭窄且坑洼不平,虽然师傅已开得极其小心,但是车子仍然非常颠簸。在尘土、垃圾飞扬的公路上,穿梭着来来往往的载客车,导游介绍是他们的公交车。车子象我们的皮卡车,车厢两边的座位满了,乘客就站着,最特别的是,车厢站满了,就把车厢后面的车厢板放平,乘客就站在上面,整辆车的乘客像插筷子般的,塞得满满的,站在后面车厢板上的,则像是演杂剧般,车子在颠簸,人在车上摇晃,真叫人既吃惊又害怕,还为他们的安全担心!路两旁的房舍、商店,低矮、简陋、陈旧,甚至破败,商店里出售的都是档次不高的各类生活常用品......不远的路程。我们来到佛学院。
该学院相对比较大,导游介绍,这里经常有近两千名和尚在这里学习。他们中,最小的只有三、四岁;最大的有四、五十岁。学习的时间也等等不一,最短的一个礼拜;最长的几年,甚至于十几年。据介绍,缅甸的男人,如果在青少年时期,没有当过僧人的经历,是找不到老婆,也找不到工作。我们到达时,正赶上他们准备用餐。只见他们排成单行,手捧钵盂,依然是赤脚快速走着,顺序领餐,然后进入餐厅用餐。那么多的人,从始至终,次序井然,没人讲话,只能偶然听到餐具碰撞发出的声响,我们看到了只有在*营里才能看到的情景,让人感到震撼,这应该就是宗教强大的凝聚力和约束力吧!
我们在曼德勒只有两天的时间,只能是蜻蜓点水式的点了点,在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还去了颇富盛名的爱情桥(乌木桥)大皇宫、玉石交易市场、木雕城、石雕一条街等等。每到一个地方都能感受都浓烈的宗教气氛,都能感受到民众虔诚的向佛之心!。
总体说来,曼德勒它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较,确实不富裕、欠发达,然而,它那淳朴的民风,它那没有被污染的生态环境,它那植根于民众骨髓、融入民族血液之中的对神佛的虔诚和敬畏,让这个平凡的城市充满了诱人的魅力。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来探访这方神奇的土地。
二·万塔之都——古城蒲甘
从曼德勒乘车大约四小时,就来到素有 万塔 之称的古都蒲甘,这是一个为佛而诞生的城市,好像每个人一生的使命,就是为建造一座佛塔。
蒲甘,原来是由十九个村落组成的一个小镇,位于伊洛瓦底江中游的左岸,由于有母亲河的滋养,早在公元849年,被因比亚就在此建立了蒲甘王国,此后的两百多年,历经多次战争,到1057年,阿奴律陀入主蒲甘,蒲甘进入一个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阿奴律陀本人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佛教徒。他大力弘扬佛法,并对其进行改革,他把小乘佛教引入蒲甘,并定为国教。从此,小乘佛教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金时期。蒲甘人都会依自己的社会地位、财富的多寡,倾尽一生、倾尽全家所有,去建一座佛塔,借以表达对佛祖的尊崇之心,并期盼能得到神佛的福佑,并且,他们相信,佛祖的福佑,会借助佛塔惠及众生。从公元十一世纪到十三世纪,建有约四万多座佛塔。历经千年风雨的冲刷,到1975年,又遭遇6·8级的大地震,损毁极其严重,至今,现还存有两千多座。在25平方公里的蒲甘平原上,处处可见大小不一、矗立在大街小巷的座座佛塔,真可谓:出门见佛塔,步步遇菩萨。
蒲甘的佛塔,千姿百态。有木塔,砖塔,石塔;有的金光闪闪,有的洁白素雅,塔内佛像形态大小各异,雕刻技术、浮雕技艺 匠心别具,精致精湛,巧夺天工。这一切,充分展示了缅
治疗白癜风北京医院甸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表现了这个 佛塔之国 佛教文化的辉煌灿烂。据导游介绍,两千多座佛塔,记载着无数动人的故事,它们和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尼的婆罗浮屠,共同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的奇迹,被联合国有关组织定为世界三大佛教遗址。
在众多的佛塔中,比较有名气的有一百多座,其中,最富盛名的有 喜瑞宫 佛塔。她被缅甸人民视为最灵验的佛塔。我们是上午来到该佛塔,入乡随俗,我们脱去了鞋袜,赤着脚,小心翼翼地走近佛塔。在朝阳的照射下,整座佛塔金光闪闪。此时,已有很多参观者,大家一边仔细地观看,一边又忙着拍照,还有的忙着买金箔,去敬献给神佛。该佛塔造型简洁,以三层方平台为基座,上接一八角形平台连接钟型塔。这种形式,成为蒲甘平原许多佛塔的建筑模式。从 喜瑞宫 佛塔出来,我们又来到 阿难陀 佛塔、 达门杨济 佛塔、 玛努哈 佛塔等等比较有名气的佛塔参观。每一座佛塔,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内容,共同的则是其雕塑或浮雕的技艺都是极其精致和精湛,沉淀在其中的雕塑者对神佛的无与伦比的敬慕与虔诚,面对这些杰作,我们只有深深的震撼,敬佩之心油然而生。
蒲甘能成为闻名于世的历史古城,除了众多的佛塔外,还有极富盛名的漆器和石雕。它的漆器,起源于12至13世纪。我们来到蒲甘的一家漆器加工厂参观,工厂的负责人给我们介绍:漆器的制造、加工工序十分复杂,在车间里,我们看到每一道工序的工人,都在十分认真,一丝不苟地做着自己手中的活。车间外的高温,参观的人,好像都跟他们无关。我们为他们这种高度的敬业精神而感动。当我们来到漆器营业部,那琳琅满目的成品,不仅种类繁多,样式丰富,而且每一件成品都极其精致精美,既可供摆设赏玩,还有实用价值,例如茶具、花瓶、各类餐具、梳妆盒等等,既千姿百,又别具一格,任凭你拿起哪一件,都会让人爱不释手。蒲甘,真不愧是东南亚名副其实的第一漆器之乡。
在 佛都 的盛名之下,蒲甘的浮雕和陶瓷工艺也享有世界声誉。他们把与佛教文化有关的内容用浮雕和陶瓷工艺结合起来,制作出多姿多彩的佛教供品和用具,把他们的手工艺制作水平发展到极致。导游介绍说,几乎每一个蒲甘人,都能娓娓道出他们的浮雕历史和石碑文化;还说,曾经有位蒲甘官员说,佛塔吸引世界游客来到蒲甘,蒲甘人民会拿出举世无双的手工艺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现如今,蒲甘*府为保护这古城,已将经济中心转移到旧城以北大约5公里之外的良乌,是为蒲甘新城。新城除了发展旅游业,其重心就是发展漆器、浮雕、和传统布艺。但是,经济的发展,没有影响人们心心向佛的信念,空气中,飘散着的仍然是对佛祖的虔诚和敬畏。
缅甸被联合国定为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人民的生活都比较穷困。我们看到的缅甸人民,热带季风气候,让他们的皮肤显得比较*黑,喜好酸、辣、咸的蔬菜水果、不太爱好食肉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的身体显得比较赢瘦,然而,就凭着他们勤劳、智慧和一心向佛的坚定信念,他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佛教文化和佛塔艺术,为丰富世界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当代的缅甸人民,为传承祖先留下的文明,在一丝不苟的、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工作着,我在心里默默地在向他们致敬......
三·纯朴、自然、美丽的水上世界——茵莱湖
在缅甸北部掸邦高原之下的良瑞盆地,有一个方圆近百十公里的、缅甸第二大湖——茵莱湖。这里东、北、西三面靠山,就是这三面山上的水流,一日复一日的流淌,汇聚成了这美丽的湖泊。
用过早餐,我们来到码头,坐上湖上特有的机动船,开始了湖上的巡游观光。这种机动船比较特别,细长的船身,高高翘起的船头,已占据了船身的三分之一,只有四排座位,每排只够坐一个人,船尾是驾驶员掌控着马达,当四位游客坐稳后,驾驶员开动马达,船就慢慢离岸,向着开阔的湖面驶出去。随着 嘭 嘭 的马达的声响,船儿越来越快,朝阳洒在湖面上,泛起鳞鳞金光,迎面吹来的海风,让人感到阵阵凉意。忽然,眼前出现一道美丽的逆光景色:一条细长的木船上,一个人一只脚持金鸡独立状,另一只脚斜伸出去,双手举起一个很大的、圆锥形的、类
白癜风一对一治疗似鱼篓似的框,在宽阔的湖面上,极像一副水墨画,又象在表演杂剧,还像一副皮影画,刹那间,我们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船继续前行,前面的水道忽然变窄,船的左右两边居然出现菜地,蕃茄、辣椒,挂满枝头,还有白菜,小青菜......忽然,同伴叫起来,看啊,那边还有花,随着船儿往前行,水面上又出现一片花儿,红的,粉的,蓝的,*的,还没辨清是什么花,眼前又出现排排房舍,居然还有一座规模不算小的庙宇!一路不断变化的美景,一路的惊叹,不知不觉,竟过去了近两小时,导游招呼我们上岸了,然而,这仍然是在水面上,这儿是水面上的一个丝织作坊。这有蚕丝、蔴丝加工,奇特的是还有藕丝加工。藕丝的成品有围脖,马甲,衬衫等,据说,藕丝制品韧性好,穿着凉爽,只是颜色比较单一。和丝织作坊紧相连的是雪茄烟加工作坊,还有银器作坊等等。
从作坊出来往外看,这片水上世界,相邻的、离的不太远的房舍有小桥相连,隔的较远的,则有小船穿梭其中,人们的生活也非常方便自如。我们走过两座小桥,来到一个水上餐厅。
此餐厅还是小有规模,陆地餐厅该有的,它也一应俱全。坐在这儿,室内是地道的缅味佳肴,窗外,远处的水鸟 咻 的从头上飞过,載着背孩子的妇女,或是在玩耍的孩童,或是一箱箱,一包包货物的小木船,在水面上穿梭,附近浮岛上的树荫下,坐着休憩的人,忽然,同伴叫起来,看,前面是单脚划船,啊,远远地,我们看到一条小船上,一个男子单脚站立在船上,另外一只脚上绑着木桨在水中划行,而双手则在忙着捕鱼,这是茵莱湖上的渔民,为了适应水上生活,一边要用双手捕捞,一边练就的用单脚划船技艺。在他们是为了生活,在我们眼里,是一种很美的舞蹈,或是杂剧。从中,我感到缅甸人民是多么的勤劳朴实,他们用信仰,汗水和智慧,隔绝着世外的喧嚣、浮华,在自己的家园,平和,安宁,怡然自得的生活着......
从餐厅出来,上了机动船,我们又在水上世界游逛。一路上穿过高高的芦苇丛,两旁的狗尾巴草也在向我们频频招手致意,快速行进的机动船溅起的水花,不时的打到我们身上, 呼呼 作响的风儿,让我们裹紧了身上的衣服,走了约二十多分钟,我们又上岸, 来到大名鼎鼎的水上跳猫寺。传说此庙建成后,来了好多猫咪,猫咪一见到人来,就跳着、跑着逃走,故而得此名。现在,猫咪少了许多,也不怕人。我们进到佛寺时,确实有好几只,都趴在地上,懒懒地在睡觉,我们从它们面前走过,它们只是懒懒地睁开眼睛看了看,又若无其事的继续睡它的觉。
跳猫寺不很大,但供奉的佛像依然贴满了金箔,依然可以看到跪拜的信徒,偌大的湖水,阻隔不了人们的信仰。佛寺的两边,全是售卖佛事用品和旅游商品的小店。夕阳西下,我们依依不舍地上了陆地的岸,换乘大巴车回酒店。令人奇怪的是:我们所到之处,虽然都是在水面上,但却丝毫没有一点晃动,和在陆地上没有任何区别。有关资料显示,茵莱湖本不是很深,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底的淤泥越积越深,湖面的水生植物就和淤泥就结和在一起,形成水上陆地,也叫 浮岛 。人们在浮岛的周围用竹子或木桩加以固定,所以浮岛基本不会随湖水流动,只会随湖水的深浅而高低变动。聪明的缅甸人们,就利用了这片奇妙的水上世界,在这儿一代代生息繁衍着。
再见了,茵莱湖,愿你的淳朴,自然,美丽,永远荡漾在这永不干涸的湖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