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已年逾古稀,他不仅没有高大的身躯、帅气的容貌、更没有博学的知识和丰厚家财,即便这样一个平凡的汉子,也是我们兄妹最崇拜的偶像。
父亲生性严厉,面孔冷峻,常给人一种望而生畏的感觉。我因孩提时随祖父母长大,加上成人后,就业在他乡,与父母聚少离多等原因,始终觉得父亲是本让人久读难懂的书。只是去年通过服伺病榻中的母亲,而和他一段时间的厮守,我被他厚重的 父爱 磁化,不知不觉理解了这个字眼。
父亲四十年代出生在河北蔚州一个偏僻的小村子里,九岁时读初小,但书读不到两年,却因顽皮违纪,被学校劝退回家。
在他未满十五岁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我的祖父大病欠下重重债务,无奈之下,父亲只好背井离乡,流浪在塞外包头,最终到一家小厂当了徒工。后来通过一位热心的老乡介绍,才勉强到达茂联合旗水利专业队*花滩水库当上工人,期间,父亲成家立业,我就是在那个偏僻、荒凉的地方呱呱坠地的。
可是好景不长,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单位精简人员,他又紧随遣返队伍回归故里。在家乡的十几年间,他和祖父一起盖房、种地,当上了地道的公社大社员,同时妹妹和弟弟也相继出生,一家人其乐融融。父亲由于干活卖力肯干,多次被县、公社、大队评为各级劳模,并且入了*,历任过生产队副队长、队长、支部委员等职,
后来,正当组织培养他担任村支书时,他意外收到原单位发来的一份落实*策通知函,原来是国家拨乱反正落实*策,为他们这些被简人员恢复工作。就这样,父亲带着对乡亲们的眷恋和无奈,一个人匆匆启程奔赴内蒙。重新调岗后,他当上了一名电力工人。此时,为了照料老家的祖父母,父亲决定母亲和我们都留在蔚县,从此,我就自然成了地道的 毛糕人 。
父亲一生非常要强。他和世上所有人父一样血气方刚,遇事难免七情六欲,但从不向命运低头。从我记事到现在,他几十年都是在孤零零的独处中度日,远离爹娘的疼爱,没有弟兄姐妹的相互搭讪,身边只有几个不懂事娃儿在吵嚷,这一切都会让他烦心不安,可这些烦心事他又会向谁倾吐呢?孩子尚小,亲人又远在内地,他一肚子的委屈只能深深埋在腹中,可见父亲是多么坚强啊!
父亲的特点之二是爱劳作、勤节俭。从我记事起,他始终没间断过艰辛劳作,记得小时候,我们整天跟着父亲东奔西跑。每个周末他都会领着我捡破烂,换了钱后,他总不忘给我和弟弟买本 小人书 或 大蛋哨 之类的东西,会给妹妹扯上二尺 红头绳 作为奖赏;每年夏秋季节,他自己还要到十多里外的山沟里刨药材;寒冬来临时,他也忘不了自己到河里去铲些冰沫带回家,把它们作成冰棍,然后由我背着沿街叫卖。最后把换来的每一分钱都积攒起来,供我们买书本、缴学费用,而父亲呢?每次都是自己饿着肚子回家。
的确,为了生计,父亲不辞劳苦。即便在他退休的日子里,他都不忘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大街上卖菜、打扫卫生、甚至掏厕所。在我的记忆里,父亲几乎什么脏活、苦活、累活都干过,却唯独没关心过自已,可见父亲又是多么恋家啊!
父亲是独生子,祖父母身体一直欠佳,我们
白癜风康复案例全家七口只能依靠父亲农业劳动的微薄收入过活,所以家境拮据也是情理之中。曾记得,祖父和父亲盖起的几间破窑洞就是弟妹们诞生的摇篮。记得妹妹出生的时候,几乎土炕都是快要塌的,却无钱修补。父亲每天早出勤、晚收工,一天只能挣生产队一个工,享受骨干劳力最高12分的工分报酬,而每个工时年终分红却只有一毛多钱,整年下来,我家几乎每年都是缺粮户,只有靠大队救济,向余粮户借粮度日。
那时,父亲不仅要供我们几个孩子读书,还要负担多病的祖父母。记得母亲生弟弟的那个腊月寒天,家里穷的连买点儿煤的开销都没有,母亲只好在临产前找人去借,弟弟出生后一直没奶吃,家里更没钱给他买藕粉、奶粉之类
中科获“聚力共健”品牌影响力的营养品喝,给他能吃的,除了外祖母伺候母亲月子带来的几斤糊糊面外,有的只是父亲刚从大南山亲戚家借来的半袋莜面和家里仅有的一些玉米棒碴了。
由于当时生活极度贫困,诸如家具、摆设之类上讲究的东西,我家几乎为零。即使如此,却有一样东西例外,那便是陪伴父亲已久的那台 春雷牌 微型半导体收音机了,为买这件爱物,父亲还冒着危险当过个把月的 窑黑子 ,因为他实在爱听新闻广播了。直到今天,这件传家宝还被我们珍藏着,里边的许多故事需要我们时时讲给晚辈听。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职工安抚*策的落实,我们全家都跟父亲沾了光,享受着当时最时髦的农转非*策,吃上了 皇粮 。
当今,在父亲的辛勤打造下,我们的家虽谈不上富裕,但起码再不会为吃穿发愁了,父母亲不仅领着社保工资。我们兄妹三人也都有了自己的 安乐窝 ,生活还算美满幸福。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各自通过不懈的追求和打拼,正渐渐向人生的峰顶迈进着,毫不谦虚的说,这样一位无德无才老人能培育出 一门子女仨中层 ,也算我们祖上积德了吧!
尽管如此,也有人说父亲吝啬、抠门,这大概与他出生的贫困年代大有关系吧!父亲除了供我们买书、购置学习用品慷慨外,平时很少给我们零花钱。就连祖父去世留下的那件灰布长袖衫,他也不舍得扔掉,缝补着又穿了近十个年头。那条生弟弟时买的黒咔叽裤子他穿了整整十二年也舍不得扔,有一年夏天竟改成了短裤自己穿。现在条件好了,妹妹给他买过两个大屏手机,我也送过他一个九成新的,而他却舍不得用,并借口说年老了用起来不方便,至今仍然轮着用以前的那几块破 半头砖 。
在父亲的思想熏陶下,我们兄妹三人也养成了节俭自励的习惯,从没有抽烟、酗酒、*博等不良嗜好。读书期间,也不和有钱孩子攀比,学校里每月必须的生活费,我们也仅有别人的一半之多。当然,并非家里给寄的生活费严重不足,而是不愿养成花钱大手大脚的坏习惯,总思忖着给家里省一点算一点。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始终秉承着父辈勤劳节俭的家风,并将这种优良作风传给下一代。
父亲特点之三是工作狂。一旦工作上心,便会通霄达旦、废寝忘食。无论单位领导布置的任务,还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他都会全力以赴提前完成。比如,他把电力设施、设备维护当成第二生命,常常看业务书籍、设计图纸到天亮,有时母亲心疼地说: 老东西,天都亮了,快吃饭吧? 他却不屑一顾地答到: 我还没睡呢,天怎么会亮? 唉!对他这股子执着劲儿,母亲也常常无可奈何,哭笑不得。
父亲的执着,也让他硕果累累,工作以来,他多次被评为 旗劳动模范 电业优秀职工 等诸多荣誉称号。
父亲的特点之四是重情感。在母亲卧躺病榻那段日子里,看得出父亲心乱如麻,如坐针毡,总是为母亲的病情担忧。他常常独自望着病床傻傻发呆,将痛苦深埋心中,很少与人交流。就这样,住院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父亲总是昼夜陪护在母亲身边,端屎倒尿悉心照料母亲的起居,特别是自打母亲做了肠道造瘘插管手术和因肾衰竭又做了膀胱插管手术后,父亲就更加劳累了,病人需要他全天陪护。一天中,为避免感染,他要多次为母亲换洗尿布,清洗卧床肢体,还要上下楼梯买药买饭,这些连子女们都难做到的事情,父亲都率先做到了。难怪在病房里有那么多病友疑惑地发问: 老人家,您都快八十了还在伺候老伴,难道你们就没有一儿半女吗? 此刻,站在一旁的我听到这种问话,脸不自主地红到了耳根。
是啊!都说养儿养女能防老,而现实就摆在眼前,我们作子女的每天除了忙于工作,疲于生计,真正能陪护父母的时间会有多少呢?显然是少得可怜。想到这些,我不禁悄悄提醒自己: 该是好好陪伴父母的时候了,否则,当我们躺上病床的时候,一定会后悔莫及的。
父亲对母亲不仅关怀有加,而对自己的父母也是无微不至。记得祖母在我家居住的时候,父亲总是每天准时给老人端饭,晚上给老人洗脚。怕老人夜间不安全,又让我每日陪着祖母过夜。如果遇上气候变化,祖母的肺心病会不定时发作,每逢犯重病时,父亲总是远道请假回来,亲自把老人送进医院。除此之外,祖父还患有排尿困难的前列腺疾病,为帮他排尿,父亲用嘴为祖父吮吸导尿管早已成家常便饭。
多少年来,父亲没有任何不良嗜好,始终秉承劳累自己顾大家的信念。我觉得正是因为有了父亲的大爱与付出,才会有我们这个和谐家庭的完美存在。
都说父爱如山,通过身边发生过的点点滴滴,我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肩膀是最宽的,能为儿女们遮风挡雨;父亲的四肢是最长的,能为儿女们铺平未来的路途;父亲的胸膛是广袤的,能容下世间最多的痛苦和磨难。
是啊!我相信,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今后会更加热爱生活,懂得感恩的道理,会在他的品行明灯照耀下,砥砺前行,永不言败。
作者简介:
赵建平,男,河北蔚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