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城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举办第八届第一期教 [复制链接]

1#

为了响应白城市教育系统举行的“读书工程”活动,培养教师阅读兴趣,丰富教师文化底蕴,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书香校园,已经成为我校重点工作之一。

“书香校园”读书行动工程的实施与开展,为我校师生搭建了一个与书为友的平台。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为了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分享阅读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学校为老师们采购了大量书籍,老师们读书热情高涨,现在随处随时可见老师们捧书而读,很多老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认真读书,并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年5月5日下午,在学校的大会议室进行了第八届(第一期)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活动由教研室副主任张文英主持,包括校领导在内的十六位老师登台交流了自己阅读的书目,张晶副校长代表校级领导做了读书交流,并对读书交流方案进行强调、解读。每一位交流的老师把自己的阅读体会阐释得淋漓尽致。老师们的交流体会有的如话家常,平易近人;有的激情澎湃,妙语连珠;有的娓娓道来,沁人心脾,深深触动了每一位与会者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给听者以回味思考的余地。学校领导还为交流的老师颁发了证书,继续激励教职工多读书,读好书。

张晶副校长交流的书籍是《穆斯林的葬礼》,书中的信仰不是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张校长认为我们作为一名教师的最基本信仰,就是可以再多尽点心力,而不是简单的把工作作为谋生手段,为学生负责,使他们的人生因为遇见我而与众不同;作为一个母亲,为孩子负责,使我的孩子因为我是她妈妈,未来能温暖有力量,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作为一个女儿,为父母负责,使我和爱人的双方父母能够因为我而安享晚年。

张校长还倡议我们要引导学生读书,因为这才是教育的根本职责。读书,是让人生丰富起来,通达起来最便捷的方式。空虚的时候,读书会滋养心灵,使你不至于焦躁迷茫;困惑的时候,读书能释放自我,使你不至于消极低沉。书中能给我们高尚的涵养,也能给我们通透的智慧!它能让我们不断超越现实的局限,努力升华灵*。而且,我们为师更需要拥有一桶水的信仰,所以学校决定倡议大家读书。让我们心怀信仰,为自己,为家国,永远走在奔向美好的路上!

办公室的石宇超老师阅读的书籍是陈果的《好的爱情》,正如书中所写,所有的爱首先来自于自爱,一个人喜欢自己,他就会喜欢这个世界,就会喜欢你正展开的生活,真正的爱,不是强迫你成为我想让你成为的样子,而是我用心的读懂你,然后尽心尽力帮助你成为自己,真正的爱不是把你变成你所不想成为的人,而是深刻地了解你,然后让你做你自己,让你活成真实的你。

好的爱情就是一次次爱上不同的他,一次次爱上同一个人。这是爱情最美好的一种状态,千变万化,却始终如一。这就是一种信仰,而爱是需要信仰的。只有爱的信仰,才会在困难的时候,愿意去坚持。

数学组袁凤颖老师分享的是《朗读者》这本书。《朗读者》似乎是物欲横流世界中的一片净土,摆脱电子产品,走进文学的世界,发现不一样的光彩,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在与书名一致的节目中得到完美的“治疗。”*擅于挑选文,更擅于挑选最适合传达文字情感的人物。在《选择》这章里,*说:“有人说我们时代不缺机会,所以也势必会让每个人面临很多选择。那么是遵从自己的内心,还是随波逐流;是直面挑战,还是落荒而逃;是选择喧嚣一时的功力,还是选择持久平静的善良,都是我们要拷问自己的问题。”

让我们用聂鲁达曾经写过的一首诗共勉吧,“在荒瘠的土地上,你是最后的玫瑰!”

历史组王春明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了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本书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的关爱和欣赏。

无论我们是做母亲还是做老师,这里面都有很深奥的学问,不管是自己的孩子还是班级里的学生,他们身上都有很多的闪光点,他们阳光,自信,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待人处事优雅从容,他们生活上不用你操心,有时候,我们自己遇到问题还需要他们劝解和安慰。他们坚持自己的爱好,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

我们应该像龙应台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陪伴他们一起成长,和他们一起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有这样一句话:养孩子就像种花,要耐心等待花开。尊重每个孩子的差异,可以让孩子发现最好的自己。

教研室李鑫老师阅读的是女博士陈果的书《好的爱情》,她被第三部分《人啊,认识你自己》所深深触动,也许有人会被书中“长久的爱情,就是一次又一次地爱上同一个人”所深深触动。似乎看到了以后努力的方向,那便是“知我所是,如我所是”。要清醒自知,勇敢选择,坦然担当。尽可能地做合乎本心的事,保持内心的沉静,遇到问题,先冷静自己,然后分析事情,做出选择,要尽力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

只有清醒地认识自己,真知才能真爱,自知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爱人。它是小鸟就以小鸟的方式爱它,让它飞翔。它是小鱼,就以小鱼的方式爱它,让它邀游。你的爱人是什么样子,你就以他的方式爱他,对方乐于接受,你也乐于给予,这才是好的爱与情。

语文组王岩老师读的书是《朗读者》,她喜欢书中由内而外散发的文化气质的*,喜欢这本书带我们回归到文化本身,让我们感受到文学的力量与价值。

优秀的文学作品所以历久不衰,所以历久弥香,甚至可以穿越时空,长久流传,直至永远,因为真的文学所应有的品质是她以抚慰灵*的力量,成为人类不可忽视的存在。在浮躁的社会、快节奏的时代,这些节目如一股股清流沁入心脾,让我们慢下来、静下来感受文字的美好,体悟生命的真谛,享受一种灵*深处的愉悦,真好。

英语组林娟老师阅读的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作为一名宝妈,我们会希望孩子乖巧自律,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会希望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要点,提高成绩。而本书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孩子,你慢慢来》这本书语言温柔自然,读起来深情动人,使人沉醉于母爱的那种温暖和亲切。在这本书中让人体会最深的就是一个慢字。是啊,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差异,有时令之分,教育有其缓发性,无论是作为教师还是作为家长我们都不能拔苗助长,应该像龙应台一样,做一个智慧的妈妈,多给孩子点耐心和时间,让孩子慢慢来,慢慢长大。

地理组王悦老师用一个月的时间读完了《不负如来不负卿》,并且把每天的读书当做一种习惯延续下去。

仓央嘉措的情诗甚是让人感慨万千,感叹他的措辞,感慨他的多情。“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触动了多少人的心弦。

读着这样的诗句,不禁让人震撼。在西藏那片虔诚朝圣的热土上,有一颗心虔诚朝拜的,是自己的爱人,而这人竟是六世达赖,那端坐在布达拉宫高高在上的活佛。在宗教与爱情的巨大矛盾中,他毅然选择了后者,不顾所要面对的无边压力。爱情被赋予了强大的宗教色彩,却似乎并不相背离,反而美丽的惊人,忧伤得永恒。也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爱情本身就是信仰。

四月,当班的刘慧鑫老师遇见了《朗读者1》,“遇见是生命中最美的字眼,当我可以预见时,证明我可以看见我所喜欢的一切事物,但我可以预见感知时,我可以骄傲的向世界宣布我还活着。”

无论每个人的现状如何,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今生最好的礼物。自己已经把读书当成一种习惯,改变不良旧习,从偶像、专家、知名人士和最伟大的母亲身上了解习惯与能力,相信自己可以不断成长和进步。没有人一辈子一直活着,但书和思想会永远流传。当你用心读朗读者,你会深受作者*及节目组的影响,能感觉到他借着文字在和你说:“我可以用生命深信不疑,能感觉到生命真谛而从中学习。我想做得更好,奉献更多,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利用一个月的时间,信息中心的董玮老师阅读了陈之华的《世界最好的教育》这本书。

书中的观点引人深思:社会价值,是一切的基础;以孩子为中心,是教育的最根本;文学、艺术、运动、全方位的学习。对比我们的教育和芬兰的教育,我们不敢说哪一个好或者是不好,因为毕竟芬兰有芬兰的自然状况、风土人情。只能说他们找到了适合的教育。而对于我们,与他们国土面积、人口规模、风土人情、思维模式……太多的不同,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一个孩子的妈妈,只能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不盲目地照抄照搬,毕竟我们工作的对象是特殊的,我们的道路也应是适合自己的。

督导室的苑占爽老师通过阅读《朗读者3》进一步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的确,读书,可以拓宽我们的眼界,获得丰富的知识;读书,能引导我们明理,学会如何做个有修养的人;读书,还能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书中的4个主题:家、味道、那一天、青春。无不引起无数人的情感共鸣,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的守护我们的家,守护我们的家人;我们要体会“人生百味”;我们每一个记住的日子,都将成为生命里不可复制的那一天;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

教务处的张晓波主任在读《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这本书之前查阅了一些关于芬兰教育的相关资料,了解到芬兰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以人为本、不求躁进,不讲形式,不以赢为目标”,讲究“平衡、平等、公平”。

在芬兰,成长中的学生对未来志向的选择,就能依照自己真正的兴趣去发展。在芬兰孩子眼中,优秀不是只有功课好,应该还有某些特别擅长的东西,或是人格特质。教会学生可以胜任任何不熟悉的职业所需要的能力和品质,是芬兰教育的目标。

芬兰教育“以孩子为中心”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历史不同、国情不同、体制也不同。我国一直在探索中对教育进行改革,相信我国教育会越来越走近世界最好的教育。

生物组的王雪娇老师阅读的《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这本书,书中一共有九章内容,分别从九个角度指导了教师应该用怎样的语言更有效,其中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应对措施,也包括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手段,也包括教师与同事之间的相处方式,内容非常丰富。

王雪娇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出发,深刻反思:老师每天面对这样形形色色的学生时,教学难度成指数被倍增加,怎样才能做到受学生欢迎呢?做一个老师不难,做一个好老师是真的难。王老师从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方法,也从中了解到了很多学生的想法,希望年轻的老师们在未来的教学中能理解学生的做法,善用学到的方法。

化学组王晓芳老师阅读的《流浪地球》这部小说讲的地球逃亡的过程近乎疯狂,人类带着地球在流浪。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警醒着我们,一定要好好的呵护和珍惜身边拥有的东西。如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绿色的植被,或是亲人亦或是心爱之物,否则当这些资源和情感被消耗殆尽时,才幡然醒悟自己是多么的愚蠢,不经意间让其溜走而不自知,这都是需要我们反省的。

与《流浪地球》里光年时间相比,现在时间里人类的想法与认知是多么的渺小,游走在《流浪地球》的旅程是对想象的颠覆前行,让我们感受着科技的魅力在时空里的绚丽,未来的世界在想象中则是另一番天地。

德育处张金刚主任阅读的是《教师怎样说话才有效》一书,正如书中所说老师的说话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育的成败与否,并且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书中的很多观点引起了我们深深的共鸣:只有接纳学生的错误,学生才会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寻找自己的不足;用宽容的心态来看待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把错误转化为成长的财富;用恰当的语言教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达到教育的更高境界。


  我们要向李老师学习,学做一位会“说话”的老师,充分运用说话的艺术,以激励的方式,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让我们对学生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多一些引导,少一些指责,成为会“说话”的老师,享受为师的幸福。

物理组杨春澍老师带来的《不负如来不负卿》的分享,仿佛把我们带进了西藏,那个远在天边的地方,那个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默默地注视着世人的地方。

有多少人不辞辛苦、不远万里只为去喝一口青海湖的水,只为看一眼布达拉宫的日落,只为听一首仓央嘉措的诗,只为感受文成公主呼吸过的空气。年轻的活佛无法背弃佛祖,却又无法割舍爱情。“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爱情自古刻骨铭心,可能正因为他是一个僧人,所以他的情深,更让人为之感动。他背负太多的枷锁,可又将爱情诠释的凄美动人,让人们怀念至今。

信仰是一种力量,修行是一种体验,那么多人虔诚而又鉴定的跪地匍匐前行,只为接受灵*的洗礼,只为心中鉴定的信念!

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旨在为广大教职工提供一个读书交流的平台,分享读书的体验感悟。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经典专著的引领。愿每一位教师,与书相伴,不忘初心,畅享书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