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崔文
于洪福出生于桦南县土龙山镇,中学毕业后参*,在*营做报道员工作。这期间,他有机会读了很多书籍、报纸,渐渐爱上了文学,时常写一些散文、诗歌,尽管没有发表过,作家这个字眼却常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他复员回到家乡,被分配到一个集体所有制工厂做工。繁重的体力劳动,脏乱的工作环境,并没有使他放弃对文学的追求。工作之余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写作到深夜,但投出去的稿子不是被退回来,就是石沉大海。他没有气馁,在工厂上班半年多之后,他的一篇随笔在地区的报纸上发表了,看到自己的名字变成铅字,他高兴的半宿没睡觉。从那以后,他更加勤奋的读书、写作,文章经常见诸报端,渐渐小有名气。1982年末,他调到县*府史志办公室,开始编修《桦南
北京哪家医院能治白癜风县志》,从此朝夕与文字相伴。
那时,于洪福对方志学一门不通,地方志编修工作对他来讲太难了,这和文学创作是两个学科,他自觉才学不胜,力不从心。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他潜下心来,在师长和同事指导帮助下,又入北京大学方志学系和人民文学函授两年,渐近其门。从事方志学研究和编修工作中,于洪福阅读了百余卷档案,在知识不断增长的同时,编修水平也逐渐提高,他治学严谨,工作成绩突出,1987年被县*府任命副主编、总编辑,并且记功嘉奖一次。1991年,于洪福总编的首部《桦南县志》138万字通过审批出版,其中他个人编写60余万字。
于洪福上小学的时候,就从爷爷那里听说到许多抗日故事,其中,最吸引他的,还是家乡的故事。桦南是中国农民打响武装抗日第一枪的地方,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英雄的壮举在他小小心灵埋下了善举善行的种子。在编修地方志查阅档案时,他发现了不单单家乡是一座英雄的小镇,原来桦南44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到处都留有英雄的足迹。他被英雄们的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萌生出要写一本书来歌颂家乡英雄的愿望。
首部《桦南县志》出版后,为补遗地方志资料和*史资料的整理,于洪福几乎走遍了桦南所有乡镇,找到了很多历史亲历者、知情者,搜集到了很多散失在民间的历史资料和故事。桦南地区是抗联第八*和第十一*的发源地,这两支队伍是以土龙山农民武装抗日暴动和驼腰子金矿工人抗日暴动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在同日本侵略者进行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桦南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为挽救国家危亡,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故事又一次打动了于洪福,他心中写书的愿望也更强烈起来。1993年,于洪福历时3个多月,创作了30多万字的抗日英烈故事集《血沃北疆浩气存》,书中描写的都是抗联第八*和第十一*的人物,出版后好评如潮。
退休后,于洪福才真正有时间进行文学创作。2015年他出任县作家协会主席,在和朋友们聊天时他说: 桦南这片土地不仅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而且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城市,在血与火的战争年代,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红色文化是一笔弥足珍贵的革命财富。发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红色文化,是尊重革命前辈、再现光辉历史的需要,也是传承红色基因,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需要。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要用笔将桦南这片土地上的英雄写出来留给后人。 他的语言里充满了真情。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年来,于洪福对红色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继《血沃北疆浩气存》之后,先后创作出版了长篇抗日小说《谢文东》《浴血征袍》《关东烽火》,长篇剿匪小说《风起云涌》《风卷残云》和山水传说《八虎力河流淌的歌》。这就是他付出一片真情的收获。他的书真实地记录了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领导*队与人民艰苦奋斗的丰功伟绩和民族解放的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人的崇高理想与坚定信念,展示了革命前辈们的高尚品德与浩然正气,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文化教科书。
佳木斯作家协会会员刘颖说: 以笔抒抗联情怀,是于洪福文学创作的真实写照。他被东北这片黑土地的历史与文化深深吸引,孜孜不倦地诉诸笔端,抒发内心眷恋之情,如涓涓细流滋润
北京治疗白癜风会痛吗着读者的心灵。
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于百川说: 于洪福勤于写作,笔耕著文,怀着对家乡山山水水的热爱,长期工作在史志和文学创作岗位上,编写《桦南县志》,为家乡的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和文字。创作的多部著作,为东北抗日、剿匪留下了史料性的资料,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好的教材。
于洪福是实实在在用真情写出来的作家。他继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之后,今年7月份又被中国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成为一名国家级作家。这是桦南县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工作者中进入国家作家协会会员第一人。
于洪福个人创作不仅仅是一种爱好,一种志业,而是显示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担当,为传承红色文化而创作,这是应当受到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