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小剪刀,几块小布料就能做出漂亮的贴画,小朋友们想不想试一试?”在第三届吉林非遗节上,张玉新正为围在展位前的小朋友们耐心讲解简易布贴画制作流程,她的话音还未落,孩子们便纷纷动起手来跃跃欲试。
“我第一次做布贴画,原来布也可以做成画啊!”“我要把我做的布贴画当生日礼物送给妈妈!”小朋友们拿起剪刀小心翼翼地剪下材料,又拿着剩下的材料完成整个作品的装饰,真是既新鲜又有趣。在布贴画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都是自己动手独立完成的,看着孩子们收获满满,张玉新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张玉新是白城市通榆县“张氏布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三代传承人。张氏布贴画选材简单,颜色多变,构图精美,常以民间故事或民间传说为主要题材入画。传承人张玉新在简单平面粘贴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浅浮雕”布贴画技艺,并吸收国画中的线描以及工笔和写意画等技法,使画面更加丰富,实现了传统与创新的结合,从而使作品呈现出更加立体生动的表现力。张玉新说:“手工的锻炼可以开发孩子们的创新潜能,在制作布贴画的过程中,对咱们的传统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让布贴画技艺得以传承、弘扬下去。”
“布”一样的生活从小与布结缘
“小时候,我常看姥姥做着缝缝补补的活计,她常常会在衣服上做出一些好看图案,令我惊奇不已。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布贴画就已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种子。”张玉新说,真正与布贴画结缘,来自于从小家庭的耳濡目染。
“后来,我妈妈从我姥姥那儿传承了这门技艺,开始,我也不懂这是一门技艺,我就知道我小时候衣服上的补丁,都要比别的小朋友衣服上的补丁好看。”张玉新的妈妈有着一双灵巧的手,孩子不喜欢的补丁,在她的手里变成了小花、小动物等好看的图案。久而久之,张玉新也对妈妈的补衣服“魔术”着了魔,七八岁的年纪,就能动手做针线活了,也是从那时候开始,跟随母亲学习布贴画技艺,与布结下不解之缘。
“布”一样的选择
坚定学习布贴画的决心
为了能更好地学习布贴画,张玉新一直坚持学习美术,并在高中时选择了专业美术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张玉新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没有创作思路,没有创新技术,马上要完工的布贴画,因为一点小失误就全作废了……可一想到如果放弃,布贴画就可能会慢慢无人问津,失去传承,张玉新的心就隐隐作痛。
“不管是传统技艺还是绘画艺术,都会遇到瓶颈,如何突破瓶颈并坚持下去,是最难熬的!”怎么能突破布贴画创作瓶颈,张玉新煞费苦心。“以前的作品都是平面粘贴得多,后来我发现这个平面粘贴的效果虽然好,但是如果让它再加厚一点,效果是不是能更好呢?有次我看见一些浮雕作品,就突然受到了启发,我就想,如果把我的布贴画也做成这种浅浮雕的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想来容易做来难,张玉新在动手琢磨这项技艺后,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布贴画的制作,看上去只有剪刀、胶和布料,但是为了让布贴画更美观,浮雕效果更显著,我常常会用价格质感更好的丝绸,同时,在胶的选择使用上也很有讲究,无形中不仅增加了制作难度,也增加了布贴画的成本。所以,每失败一次,都挺心疼的。”但是,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家人和朋友的无限支持和鼓励,是她最大的动力。最终,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张玉新的“浅浮雕”技艺终于成功了。
summer
努力终会有收获,张玉新在美术造诣和技艺传承方面都取得了硕果。张玉新说:“既然选择了布贴画,我就要坚持下去,并且做到最好!”
|布贴画|
“布”一样的精彩传承一直在路上
年8月,张氏布贴画被白城市人民政府评为“白城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年11月,张氏布贴画被吉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11月被“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吉林省文化厅”、“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特授予“民间文化艺术突出人才”荣誉称号;
年12月被白城市委组织部授予“瀚海优秀乡土人才”荣誉称号。
作品《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在年7月吉林省第三届女子职业技能大赛——“吉林巧姐”手工艺品展览中荣获最佳工艺奖;
作品《连年有余》在“年9月吉林省旅游商品大赛”中荣获铜奖;
summer
FOOL‘SDAY
“每一幅布贴画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次我们要做的图,大家按照素材图的轮廓先剪后贴,一定要有耐心和信心。”每次授课的时候,张玉新都会认真地为学员们做一番演示。我的粉丝国内外都有,他们都非常喜欢布贴画,非常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
LIFEISLIKE
AJOURNEY▲
作为张氏布贴画的传承人,张玉新借助“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进行教学,通过“非遗进校园”等活动走到校园里讲述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技艺……坚持至今,张玉新的学员遍布全国,其中最小的学员只有5岁,最大的学员70多岁。同时,她还积极参加省内外各项非遗活动,“我热爱布贴画,我有责任和义务将这项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张玉新说,她将在布贴画的技艺创新和传承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悠游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