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帆 ,天门竟陵人。下乡,读书,工作。20岁离开天门。爱好写作,文艺,收藏。曾担任专业报记者,作品多见诸于国家、省、市媒体,报刊杂志,现居武昌。
月是故乡明
又是一个中秋节,又是一个月明夜。十四的月亮已经很圆了,银光遍洒江城。
星空溶溶月,墙角切切虫。我喜欢这质朴天然银色的夜。花月不曾闲,相思莫轻放。将一个人的牵念轻描淡写成一轮月,一捻风,又或是几声虫鸣。
圆圆皎洁之下,因为有了秋的韵味,我便更贪恋于这新凉时节的清风明月,远去飘过来的是一阵阵桂花清香。
几多旧事,几度思量。入夜,我站在自家阳台上,眺望远处的长江*鹤楼,望着天上的月亮,想到了品月话中秋。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深受大家喜爱。 中秋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为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且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 中秋 。到了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固定的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 中秋节 ;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 秋节 八月节 八月会 中秋节 ;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 团圆节 女儿节 。
我国在古代就有 秋暮夕月 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
中科医院以品质领跑行业下见到她,觉得她心灵美于容貌,于是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而嫦娥奔月的传说,讲的则是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说: 明天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团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家来了。 翌日,羿照妻子的吩咐去做,嫦娥果由月中飞来,夫妻重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是由此形成。
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自古以来,我国传统的中秋活动中,首先离不开的是一个月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耳熟能详的诗,是李白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月是分外光明的,却又是清冷的,对孤身远客来说,最容易触动旅思情怀,使人感到岁月不居,年华易逝。凝望着月亮,也最容易使人产生遐想,想到故乡的一切,想到家里的亲人。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沉思之中。
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是诗人在离乡时,望月而思念远方亲人而作。古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有哪些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但像作者写得如此幽清淡远,深情绵邈,却不多见。诗人通过主人公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来表达诗人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
再说苏轼词中名垂千古的经典代表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道出了多少思亲情怀。王国维曾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苏轼的这一词中,不仅情景交融,还蕴含着自然之理。中秋佳节,月下把酒问青天,这是人文之景;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哲学之理;千里共月,兼怀子由,是思念之情。景,情与理三者交融,寄情于理,寓情于景,完美地写出了古往今来赏月词中意境最高篇。
说月故事中,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当属 玄宗漫游月宫 的故事。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隔日,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 霓裳羽衣曲 来由。
其次,与中秋节日密相联的,还有一个 吃 字。大凡我国的传统节日就从未离开过吃。这应该与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农业社会有关,节日与农业节气相联,所有节日的吃食,都是对大地的亲近。如春节吃饺子,端午吃粽子,中秋就是吃月饼了。
中秋节人们吃月饼以示 团圆 。月饼,又叫胡饼、宫饼、月团、丰收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
相传我国古代,帝王就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在民间,每逢八月中秋,也有左右拜月或祭月的风俗。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这句名谚道出中秋之夜城乡人民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慢慢的,月饼也就成为了节日的必备礼品。
据说,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蔽的传话(月饼里面放纸条)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习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丽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 应将胡饼邀蟾蜍 。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
月饼发展到今天,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式、广式、潮式等月饼成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月饼是圆的,最早被赋予团圆之意的朝代是明朝。当时的月饼很是火爆,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还记述了明代北京中秋制作月饼的盛况:坊民皆 造月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值数百钱者。 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说: 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又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
《帝京景物略》中也说: 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 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可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圆团缺。人间自有真情在,美妙花映月清澈。
中秋之夜的美好不仅在于月圆,更在于家人团圆,共赏明月,正所谓 花好月圆人团聚 。
而倘若 独在异乡为异客 ,中秋就变成了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的夜晚,高悬的明月总能勾起游子们对家乡的向往。幸好明月能够千里寄相思,即便不能与家人在月下把酒言欢,抬头却也能共赏一轮明月,捎去对亲人的思念。
若有人问起,哪里的月亮最美?是*鹤楼上空的潇洒?西湖月光的潋滟?还是漓江 象山水月 的奇观?抑或是月牙泉 鸣沙望月 的雄浑?这似乎就有点难回答了。
季羡林先生在《月是故乡明》中说: 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故乡的月亮 。所以,人们心中月亮最美的地方,或许都是一样——故乡。所谓:月是故乡明,人是家乡亲。
家乡的月亮最美。